道口做证,“老铁”不老

文 图| 宋立君
2023-11-16

张迎旭,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阜新工务段彰武线路车间孙家养路工区第21任工长,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一家三代人的铁路情,让张迎旭决心扎根铁路一线。

三代人,两条路

30年前,彰武县一处铁路道口常见爷孙俩。爷爷穿着铁路制服,戴着大檐帽,每当有火车经过,便提前打出“咚咚咚”的警示音,慢慢放下栏杆。小男孩时而爬上道口边的树,惊得鸟儿四飞;时而在一旁的草丛里捉蚂蚱、逮蛐蛐;时而将小耳朵贴在地面上,看着远处的火车灯大喊:“来了,撂杆!”

小男孩就是张迎旭。他出生在铁路世家,一家三代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守护着两条铁轨。爷爷是一位铁路道口工,在一个道口坚守了20年。没车的时候,他就坐在道口边,目光沿铁轨望向远方,像是在等待即将归家的孩子。“无论在铁路上干啥工作,都得像道钉一样,坚定地守在那儿。”爷爷的话深深地刻在张迎旭的脑海里。

张迎旭的父亲曾是铁路的线路工人,连续10多年被单位评为劳动模范。小时候,张迎旭特别不理解父亲。每到雪天,父亲总是第一时间去扫铁道上的雪,不扫家里的雪。哪怕是现在,父亲也惦记着扎根了一辈子的铁路。清早,张迎旭还在睡梦中,微信便响个不停。“小子,这几天雨多,勤看天气预报。特别是304国道车多,下完雨路肩土软,巡检多上心!”“路上桥多,注意涵洞积水没!”他应着:“嗯呢,知道了!”

迎旭负责的孙家养路工区,是彰武县沙丘地带一个普通却又特别的区域。在这里,“大郑线上好工区”的锦旗,曾是铁路人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也是在这里,张迎旭开始迎风启航。

2003年,张迎旭从部队转业,考入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铁路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来到彰武线路车间孙家养路工区,成为一名养路工人,负责线路维修工作。因为常年户外作业,这位40岁的青壮汉子头发已经有些花白。风蚀的痕迹,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沧桑。

正是盛夏,烈日下的钢轨上,蹦跳着欢快的火球。“今天的任务是打磨钢轨鱼鳞纹,减缓波磨,消除钢轨表面擦伤、肥边和表面裂纹……做好防晒,多带水。我备了藿香正气水,有需要的吱声。”张迎旭在现场吆喝着。线路整修12公里,作业时间长两小时。钢轨打磨车开始了打磨作业,4名工友随车疾步前行,车轮与钢轨间飞溅着火花。

作为曾经的野战步兵,张迎旭仍保持着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他还记得刚入行时,近乎疯狂地汲取业务知识,利用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他跟着师傅学习,观察老工人如何操作;向业务水平高的老工长拜师,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刨根问底,直到学懂弄透。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身为铁轨“治病”的本领。张迎旭的上衣口袋里常年揣着一个卷了边的小本子,工友笑称那是铁轨的“病历本”。他将收集到的轨检车数据和记录整合到一起,从中分析共性,以便遇到问题可以尽快开出“处方”。

2022年8月中旬一天凌晨,刚刚结束作业的张迎旭接到阜新工务段调度指挥中心紧急指令:冯家132道口防洪。他和工友们携带抢险工具,火速赶往冯家道口。此时,大雨倾盆,没到20分钟水就爬上了路肩,水位还在上涨,上下行列车已紧急停车。雨夜中,一个个身影不顾水深危险,跳入水流湍急的排水沟中,疏通排水设施、堆砌石防洪袋、淘水排水、检查线路……当晨曦擦亮脸颊,洪水终于退却,列车可以通行了。而他们,早已累得瘫坐在地上。

这是养路工普通的一天。列车从站台缓缓开出,张迎旭与相向而行的旅客擦肩而过。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用眼看,用心瞅

检修作业,只有在毫厘之差中找差距,才能确保每一节轨道的数据符合安全技术标准。正因如此,作业人员需要保持细心、耐心,与每一颗螺丝、每一个扣件较劲儿。

大郑线车流密度大,繁忙时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列重载列车通过。铁道双股钢轨轨距只有始终保持在1435毫米时,才能有效保障列车平稳运行。一毫米的误差,都有可能影响铁路安全。这时,养路工就成为一把关键的“尺”。

张迎旭将一把1.8米长的道尺架在钢轨上,检测每一节轨道的数据,一发现问题,立即用石笔在钢轨上做记录。其他人紧随其后,根据检测的误差,马上对轨距进行调整。道尺显示:-4.1。“需要改道,进行调整。”张迎旭说。随后,作业人员将轨道外侧厚度更大的尼龙座更换至轨道内侧,用改道器将轨距不好的一侧改正,扣件紧固。再用道尺测量,终于符合标准。

孙家养路工区地处风沙肆虐的丘陵地带,线路常年被沙害、草害和冻害威胁。每年夏修期间,张迎旭都要带着同事对线路尺寸、高低、水平不良地段及磨耗严重的伤损钢轨进行集中检修。工区所辖的线路长达100公里,有168000根枕木、672000套扣件。每次巡查,张迎旭和工友们都要一个不漏地检查。

张迎旭走在队伍最前面,两步弯腰地“找活儿”,手中的道尺跟检查锤仿佛是一个听诊器,叮叮当当在钢轨上捕捉异样的声音。检测精准,要心与尺完美融合。

“再向前两步!对,就那儿!”他双手撑在轨面上,俯下身子将脸贴在将近60摄氏度的铁轨上,被烫得瞬间抬起,又缓缓挨上去。线路工石强握住压机摇杆,将不平顺的钢轨抬起。工友李贺和赵红斌将半面身子趴在轨枕上,用力地将垫板从轨底抽出来装在袋子里……一个半小时后,作业基本完成。他们凭借脚功、眼功、耳功、手工检测,消除了数千起安全隐患,用数万次弯腰换回列车安全行驶。

对于张迎旭来说,铁轨就是人生的舞台。他在这里倾情演绎了半辈子,又继续把新人推向舞台中央,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铁路人。正值新职工入路,张迎旭特地早起,把大家召集到实训场进行道岔检查实训。握尺下轨,落尺位置,先直后曲,从最小轨距的查找……铁轨上,一草一木都是老友,他耐心地搀扶新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检查。“不光要用眼睛看尺,还要用心瞅……”他不厌其烦地絮叨着。日复一日的“传帮带”中,走出一拨又一拨新兵。“张师傅带出来的人,都得是全能的‘特种兵’。”徒弟赵红彬憨笑着说。

看惯了天辽地阔中蜿蜒的铁轨,张迎旭的人生也仿若铁轨一般蜿蜒、绵长。铁路工作之外,他还为一名家庭困难的5岁女孩儿捐款款物,为一名白血病女孩儿送去爱心物资。“当兵时,我的使命是保家卫国;作为一名铁路工人,我的使命是铁路安全。作为普通百姓,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他说。

丁零咣当的器械碰撞声,在寂静微凉的夜晚传得很远。时间接近凌晨,作业人员依旧在忙碌,测量轨距、更换扣件、拧紧螺栓……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贴在背上,张迎旭拿起手中的工具,背影渐渐在铁轨上形成一个跳动的黑点儿,消失在路的尽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