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里藏着极致体验

文|聂与
2024-04-15


朱俊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定子车间数控铣工,2022年获辽宁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聪者寡言

世间哪有完美,人没有,事没有,但物有。1986年出生的朱俊,端详着眼前零误差的工件呈现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他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了地,嘴角露出舒心的笑意。

那一刻,是他最幸福的时刻,因为看到完美,是一种极致的体验,会上瘾。

朱俊是农家孩子,瘦削却韧劲十足,这让他从小干什么都有一股子韧劲儿。上初中时,每天早上5点半出门,骑着自行车近一小时才能到学校,晚上8点以后才能到家。天冷的时候,零下20多摄氏度,有同学坚持不下来就辍学了,朱俊却越坚持越有劲儿。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的朱俊,放弃家人建议的导游、会计等热门专业,选择了沈阳市装备制造学校,学习机械制造与控制专业。这跟他的那种韧劲儿正好契合。

2004年,朱俊技校毕业,去工厂实习。朱俊是个幸运儿,也许儿时形成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天赋,让他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人。朱俊最先分到的是摇臂钻床。师傅第一次带他磨钻头,讲了3个要领,观察、手臂的转动和站姿。韧劲儿强攻之下,他磨出上班的第一个钻头,师傅竟给他竖起大拇指。这第一次磨钻头的成绩,跟有几年工作经历的工友磨出的钻头的精准度是一样的。天赋让朱俊在这个行业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当然,游刃有余的前提一定是努力。师傅对朱俊说,知识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那是面对千军万马也可以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本领和格局。

是呀,只有技校文凭,离大江大河、大风大浪的洗礼还远得去呢!为此,朱俊不断恶补知识,利用业余时间修完了大专与本科学历,食堂吃饭时也总能看到他边吃边看资料的身影。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常事,没有休息日,上长白班的时候,最长加班每月130小时,相当于每月多上17天班。每天睡觉之前躺床上把第二天想干的活儿在脑子里过几遍,想好怎么做会更好。这种习惯让朱俊的技能层层加厚,越来越高。

成为高级主任制造师后,朱俊才稍微有了一些底气。但在工厂,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想提高,还是只有学习一条路。于是朱俊不断努力精进,很快,出活儿率就是别人的两倍,为厂子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作为技术工人,朱俊并不在乎荣誉,而是把技能看得比什么都重。如果产品质量出了事故,会按分罚款;出质量事故,会出评审单。朱俊参加工作19年,没干错过一次活儿,没开过一次评审。但他是人,也有可能失误。

有一次,在操作机床旋转工作台时,师傅在下边正在用板子微调工作台角度,由于朱俊操作失误,没有和师傅配合好,按了工作台的电器按钮,导致板子飞了出来,打在师傅手上。看着鲜血流出来,朱俊心慌意乱,但师傅简单包扎后什么也没说,继续干活儿。当时在场的组长、车间领导谁都没说什么,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让朱俊更加自责和内疚。他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用天车吊装工件,得大声喊,师傅对他说,你才17岁,嗓子别喊坏了,以后我来喊。这份情义,让他跟师傅已经像父子般情深。在那一刻,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以后干活儿,一定要配合默契,哪怕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也不能分心。从那以后,他在操作机床的时候,不管是谁走过来跟他说话,他一律不理,哪怕是再大的领导,多急的事,也没有他手里正在做的工作重要。一开始,有人以为是他取得了一些成绩,骄傲了,还有人以为对自己有意见,他也不解释。时间长了,大家才知道他的心思。

因为语迟,朱俊没少被误解,但他不解释,他喜欢沉默。他在沉默里感觉踏实,心无旁骛,任意驰骋,会让他更从容淡定。沉默更是一种能量,让他凝神聚力,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朱俊家离单位很近,骑自行车15分钟就能到。单位24小时都能找到他。朱俊只要接到电话,从不问什么事、是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穿上衣服就往外跑。

一天,师傅对朱俊说:“我给你留个作业:如果这个工件不放在工作台中心,工作台怎么旋转角度才能找到这个工件中心?不着急,慢慢想。”说是留作业,其实是想点拨朱俊。朱俊自是深知这份信任和助力,他针对这一问题反反复复研究了好几年。刚开始时,他在数学技术方面向技术专业人员请教,求来的则是一套公式。一头雾水的朱俊只能硬啃,就用所学到的程序指令与数学公式结合,最后终于总结出一套程序,实现了当时的目标,即工件上机台后不需要找正就能找到中心。后来,此项目还获得国家专利,为公司省了几百万元资金。

有一次车间TDV4床子坏了,MCL机壳加工不过来,产品周期不够用了,就安排给朱俊一台齿轮箱的镗序加工任务。这是朱俊第一次加工此类任务。齿轮箱的同轴度、对称度和孔距尺寸公差都在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8。因为是第一次加工这么高精度的产品,机台刀具和量具还不全,活儿上了床子后,朱俊就开始准备上述工具,在加工两刀后反复打表来确认机床精度如何。“光这点儿工作就干了快两天。领导看到后就问我有没有困难,如果感觉不行就卸下去吧。”可朱俊擅长啃硬骨头的韧劲儿却上来了,坚定地告诉领导自己能干。就这样,在第三天,朱俊才开始加工。经过认真审图,除了工艺指导文件外,他还制定了一套加工工艺。在一刀一刀的加工中,朱俊零失误完成任务,交检一次合格。“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对技术工人来说可太重要了。”朱俊说。

2020年8月,朱俊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吸纳成员19人,平均年龄33岁。年轻化,让朱俊负责带领大家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肩上还多了份对青年技工进行多项知识技能培训的重任。

“带青年技工进行创新,为大国重器的制造贡献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成了朱俊新的愿望。作为沈鼓BCL和PCL系列重要的零部件,端盖是承担压缩机机组气密性的重要部件,加工难点主要在于各孔位的形位、尺寸和精度上。在压缩机制造行业中,斜孔技术经常被采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结构因素,压缩机经常采用干气密封,即以充入各种气体为前提,使得密封区的斜孔非常多。一般每台端盖上有十几个斜孔,加工每一个斜孔都要经过找正、对刀等步骤,完成整个端盖的斜孔就要不断重复以上操作,这不仅影响加工的效率,加工的精度也很难得到保证。为解决这一难题,朱俊利用机床特点以及加工形式编制出一套加工程序,只需一次对刀就可以完成全部斜孔的加工,不仅缩短了加工时间,还提高了质量和精度。

照理说,这么实用的创新工作法,申请个人专利都不为过。但朱俊却偏不,他把加工现场变成了对青工技能培训的教室,但凡有任何新技术、高技术,都会第一时间演示、传授给大家,毕竟,“一棵挺拔的树只是一幅画,一片秀美的林才是永恒的风景。”朱俊说。

因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因培养青工的潜心,朱俊有幸参与了辽宁省职业院校能力图谱建设工作,被聘为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如今,站在讲台上的朱俊再一次体会到了那种上瘾的感觉。那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输出的极致快乐,那种幸福感,就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幸运的是,这种幸福感,我有双倍。”朱俊笑着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