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组合拳

文|康晓潺
2024-04-15

2023年底,辽宁省总工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精准帮扶体系的通知》。作为辽宁省总工会深入开展万名工会干部“走进职工群众家里、走进职工群众群里、走进职工群众心里”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精准帮扶体系,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更突出动态和精准。动态体现在对困难职工的识别帮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跟踪、定期评估,根据职工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精准则体现在帮扶措施的制定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等方式,精确识别困难职工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帮扶,确保每一项帮扶措施都能精准对接职工的实际情况。

为此,辽宁省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困难职工动态精准帮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到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

通过建立这一体系,辽宁省总工会旨在实现对困难职工帮扶的全覆盖、无死角,确保每一位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这不仅是对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更是对其职业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尊重,有助于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力量。

困难职工主动发现工作机制、互助保障活动体系、困难职工家庭生活状况监测预警机制、困难职工帮扶数字化转型、帮扶资金备用金制度……此次辽宁省总工会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精准帮扶体系的通知》,亮点颇多。这些举措,一些已经在部分城市成功实施多年,并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另一些则刚刚提出就得到了多地的热烈响应和迅速执行。无论如何,这些举措都旨在确保困难职工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从而坚守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线。

辽宁省总工会慰问一线环卫工人。

一种探索

如果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个家庭将会怎样?

2021年6月,抚顺市高三学生小文的父亲突发脑出血住院,此时距离小文高考仅剩两天。小文的母亲姚淑芬,为不影响儿子考试,瞒着小文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高考那几天,她既要照看好在ICU里尚未脱离危险的丈夫,又要不露声色地为儿子备好三餐。即使心中有万般苦,也要装作若无其事,微笑着为儿子加油打气。“那几天,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

好在老天眷顾,小文的父亲从死亡线上被拽了回来,康复治疗后就能恢复如初,小文也不负众望地考上中国医科大学。两件本应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可全家人却闷闷不乐——即将到来的开销,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犹如雪上加霜。抢救父亲花光了家里积蓄,后续仍需大量康复治疗费用,再加上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小文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

“还好有工会的帮助。”姚淑芬说,9月,小文没能筹到足够的学费,已向学校申请停学,在家照顾父亲。了解到此事后,抚顺市总工会(以下简称“抚顺市总”)第一时间为这个家庭送去慰问金,鼓励小文回到大学读书。

看到小文一家的状况,抚顺市总想要做得更多。“找到了致贫原因,我们想对他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抚顺市总权益保障部部长于静说,抚顺市总联系抚顺市民政部门,对小文一家的情况进行大数据信息比对,在进一步摸清小文家庭的实际收支情况、存款余额等一系列信息后,很快为他办理了困难职工档案——这样,抚顺市总就可以每年定期提供帮助,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以喘息之机。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启示,我们想,能否从因病致贫入手,帮助更多的职工群众。”很快,抚顺市总对全市在档困难职工进行了全面梳理,从多个走访案例中发现,因突发疾病而造成职工困难的比例较高,特别是患重大疾病引起的高额医疗费用,是导致职工生活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找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老大难”?

2021年,抚顺市总交出了他们的答卷。

11月,抚顺市总正式启动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本着职工自愿原则,由基层工会统一组织各单位参加,互助费每人每年120元,可享受住院医疗、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三重保障,涵盖保统筹住院、30种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烧烫伤等多种医疗费用的赔付。随后又根据职工的实际需求,在全市女职工范围内开展在职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活动,两项普惠性的项目为维护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提供了更多保障。

政策一出台,就受到全市广大职工的欢迎,52岁的杨慧琴成为第一位互助保障大病受益者。2022年10月,杨慧琴因肝衰竭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前后共花费60多万元。在杨慧琴家属整理、上交材料两天后,互助金就到账了。根据相关条款,自杨慧琴生病以来,抚顺市总职工保障互助会分别按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和重大疾病项目为杨慧琴支付了4笔互助金,共计3.3万余元。

在抚顺,像杨慧琴一样享受到“二次报销”的人还有很多。从被猫狗咬伤到因重大疾病住院治疗,只要符合条件,在保报销后,医疗互助保障都会对个人的支出部分进行二次报销。目前,报销数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最大的一笔支付约5万元。

如何打好工会精准帮扶组合拳,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送去温暖,是抚顺市总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今有了互助保障活动体系,工会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职工突发疾病的状况,更精准地提供帮扶。

为进一步将帮扶工作做细做实,2021年抚顺市总工会还出台了《抚顺市工会防止致困返贫和监测预警机制》,将经验写进文件,要求工作人员对已脱困职工进行定期回访、检查,从定期排查、动态检测、定期开展“回头看”三个方面,对困难职工及时帮扶,防止致困返贫。如今,“送温暖+建档帮扶+医疗保障互助”共同构成了抚顺市总工会“三位一体”的帮扶特色项目。

在抚顺市总工会的资助下,小文交齐学费,如愿踏入中国医科大学校门。

一种主动

2023年11月23日,辽宁省总工会结合各市工会的成功经验,推进困难职工帮扶数字化转型,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精准帮扶体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通过指导性的方式,全面翔实地提出建立“动态精准帮扶”这一重要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首次提出:各级工会要建立帮扶备用金救急工作机制,在档困难职工遇到临时性、突发性、特殊性困难,在上级工会暂未拨付职工困难帮扶资金时,及时使用备用金帮扶救助在档困难职工,做到及时发现,立即帮扶。

“帮扶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困难职工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锦州市总工会生活保障部部长孙岩觉得,备用金制度的提出,可谓一针见血地为职工解决了突发性问题。

此前,锦州市一家银行的职员刘阳因意外造成腰椎、尾骨、髋关节、右踝骨等多处骨折,经医院诊断为截瘫。“工会第一时间来医院看望了我,还找医生了解病情,鼓励我要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困难,乐观生活。”刘阳说,在她情绪最低落的那段时间里,是工会“娘家人”一直陪伴着她。

作为单亲母亲的刘阳,面对大额手术费用和伤痛,深感无力。“女儿还在上学,我又卧床不起,想想以后的生活,那段时间真感觉活不下去了。”锦州市总工会的及时介入,让刘阳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锦州市总工会先后给刘阳送去5.1万元救助金。这不仅是物质的帮助,也是精神上的鼓励,让刘阳知道一直有人惦念着她,让她的生活里多一些光亮。

经过6次手术和一年多的康复治疗,一直卧床不起的刘阳现在已经能够简单料理家务、照顾女儿了,她的心态也渐渐好了起来,整个家庭不再压抑,每天都有新的目标。有了备用金制度,再遇到像刘阳这类突遭意外的职工,锦州市总工会就可以更及时地伸出援手。“希望每一次帮扶,都可能改变职工的一生。”孙岩说。

在众多帮扶对象当中,40岁的郭丽给孙岩留下的印象很深。郭丽是锦州市一家工厂的女职工,2009年离异,自己带孩子生活。因前夫患有精神疾病,无劳动能力,法院判决前夫无须负担孩子的抚养费,郭丽只能独自一人抚养孩子,两人生活非常困难。

锦州市总工会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对郭丽进行建档帮扶,为她送去救助金,解决了孩子的学费问题。没了后顾之忧,郭丽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感谢工会,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作为车间老人,郭丽主动给新来的工人当起了师傅,手把手教她们如何操作设备,提高车间工作效率,为公司有效节约了成本。她所在车间在2022年获得“锦州市滨海新区工人先锋号”荣誉。

孩子上初中后,郭丽的各项指标不再符合在档帮扶标准,锦州市总工会为她进行了退档,但还会定期送温暖慰问,持续对郭丽的家庭状况进行监测跟踪。3年后,郭丽的孩子升入高中。由于学费支出较大,锦州市总工会又重新为郭丽进行建档帮扶。“郭丽的事例非常鲜活地体现了‘动态精准帮扶’的精髓——动态,就是要主动发现职工困难,及时进行帮扶解决;精准,则是要严格遵守帮扶标准,精确给到每一位困难职工手中。”辽宁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工作人员宋洋说。

一套组合拳

动态精准帮扶是一套组合拳,既有工会的主动发现、快速对比、及时帮扶,也有一套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哪些人应该建档帮扶、帮扶到什么程度的背后,是一套精准的机制。目前,辽宁省总工会通过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动态监督预警,全省已有8000多名职工在列。

“以往难免会有职工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也困难,为什么不给我家帮扶?”宋洋说,如今有了大数据信息比对,经职工同意后,其个人及家庭的20多项信息都会在电脑端显示出来,符不符合帮扶标准一目了然,这些都是个人无法左右的。共享平台的出现,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更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辽宁省总工会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分级登记情况,从医疗救助、助学帮扶等多个方面,针对不同需求群体分类实施关爱服务,切实解决服务对象实际困难。“现在我们正在持续加快推进困难职工帮扶数字化转型,让职工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

现实意义上,工会帮扶更多的是救急,想从根本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就业问题,就要让帮扶对象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让他们有能力去致富去创业。《通知》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四个一批”措施,做好分类帮扶,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援助等方式,以就业创业解困脱困一批。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技能培训成为帮扶困难职工的另一种方式。“工会从外面请来专业老师,对困难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沈阳市皇姑区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周海红说,仅2023年辖区就有400多名职工通过培训找到了工作,其中两名参加技能培训的职工在沈阳市第二届“舒心传技”职业技能大赛家政服务(整理收纳)赛项中获得大奖,很多学员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帮扶过程中,各级工会发挥智慧、精准聚焦,推出一项又一项可操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并积极推动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然而,在以往的帮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如一些企业工会、基层工会的工作人员对当年的帮扶政策掌握得不够准确,使一些困难职工没能得到及时帮扶。“为此,我们每年都对他们进行政策培训,就是要做到及时帮扶、应帮尽帮。”于静说,工会还将帮扶政策以小课堂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希望更多的职工全面了解政策。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不仅是工会服务方式的优化升级,更彰显工会服务理念由“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的深刻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作为的转变,让困难职工真正得到了实惠。

今年以来,辽宁省总工会组织全省各级工会实施职工困难帮扶项目,实施困难帮扶项目105个,下拨困难帮扶项目资金1415.3472万元。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一组组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当然还有工会主动前行的决心。  


从熟人互助到帮扶制度

文 辽宁社会科学院 张思宁

1958年,辽宁丹东丝绸一厂丝绸车间的邓玉芝发起并组织成立“姐妹互助组”,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家务负担重的女工拆洗缝补、买煤买粮,做一些生活上的琐事。随着互助活动项目的不断增加和男职工的加入,“姐妹互助组”改名为“生活互助组”。在此基础上,工厂成立生活互助委员会。

1963年11月1日,辽宁省委批转题为《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生活互助活动》的调查报告,对生活互助活动给予充分肯定。1965年,丹东市总工会群众生活互助委员会成立,生活互助活动被正式纳入有组织、有领导的工会工作之中。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向多元化转变,与此同时,物质生活走向丰富,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的事情对有些人而言一去不复返了,原有的熟人之间的互助失去了效力。由于社会富裕程度不断增加,职工遇到的困难也从原来的经济困难,变成了意外、重病、灾害等不可预料的风险。对职工个人而言,这种不可预料的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是灾难。工会组织是维护职工利益的主体,对困难职工帮扶已经不能在熟悉人之间找到解决方法,互助的内涵就是抵御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风险,从互助到帮扶、从帮扶到动态精准帮扶,新时代工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因时调整,与时俱进。不言而喻,工会组织创设的精准扶贫新样态,提升了职工群体抵御突发性经济风险的能力。

打破壁垒

动态精准帮扶体系整合了社会资源,让保障职工权益成为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一体系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在同一企业内部推行的壁垒,由熟人之间的互助,演变到陌生人之间精准帮扶,为低收入职工构建了抵御风险的屏障。原有的帮扶意味着区域范围内对少数职工的帮助,更多的职工是单向付出,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人,隐藏了奉献精神。而互助意喻互惠互利,在经济意义上不含无私奉献元素。由此可见,帮扶比互助在人文关怀、文明程度上更胜一筹,更能体现工会在职工群体中的作用与作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见的风险,个人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有限,动态精准帮扶体系的设计和组织架构,营造出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和爱心奉献的机制,这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更具有前瞻性、防御性、保障性,跨越了具体职工、具体单位,是对可能出现风险的未雨绸缪,不仅为职工、为企业,更为社会抵御不可预料的风险。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角色,从政府政策执行者转向社会职能提供者,将守望相助制度化、社会化。不管职工是谁,都会被精准帮扶制度覆盖,可以说动态精准帮扶体系为区域文明作出了贡献。

动态精准帮扶体系抵御意外风险的保障不等同于保险,保险是一次性的商业行为,动态精准帮扶会持续跟踪、定期评估,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帮扶到不需要帮扶为止。这不仅减轻了职工的经济负担,也为部分濒临破产企业、困难职工群体和特殊行业职工群体提供无偿互助保障。由此可见,动态精准帮扶体系不仅是职工群体的隐性福利,也体现为一种社会福利,提升了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

值得注意的是,困难是相对概念,对困难的量化永远是相对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评估策略。精准帮扶遵循的是大数据法则,利用数据资源库,打造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平台,为工会提供有力支持和决策依据。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构建出多维度的数据分类体系,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将困难职工按照不同的特征,诸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分类,更好地了解困难职工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政策和措施。

动态精准帮扶体系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的提升。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困难职工的潜在需求和问题,及时找出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职工和家庭,为工会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动态精准帮扶体系在可能造成困难的维度进行实时监控,与工会组织的送温暖工程、困难职工子女助学等情况类似,已成为工会组织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网络健全、密切联系群众,能够及时了解职工实际困境,解决职工生活难题,这是商业行为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

落脚于人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工会组织正在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熟人之间的互助既是平等的,也是互惠的,甚至掺杂了情感成分,这一切在情与理的层面展开。帮扶在陌生人之间进行,需要的是制度保障,亦即在法的层面展开,也就是体现在动态精准帮扶体系中顶层设计的信用。动态精准帮扶评估机制能够对帮扶对象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策略和方法,确保精准帮扶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动态精准帮扶体系体现职工群体的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和利益平等。职工最为担心的问题是能否切实可行地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职工,隐藏在算法中的精准帮扶制度的力度,能够及时帮助到需要帮助的职工,这不仅是社会信用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让参与的职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广度。

劳动能力是劳动者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本金,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减弱,闲暇时间增加,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加——很多传统职业消失了,新职业出现了,新职业对职工产生更高的要求。新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胜任新职业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实现阶层跨越,这种命运的质变不可能天上掉馅饼,需要学习、培训和技能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会组织为困难职工提供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摆脱困境、改善自身状况,以此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参加商业培训费用昂贵,个人选择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无所适从。动态精准帮扶的精准度触及的既是生存,也是发展的问题。不仅如此,它还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自信心和生活动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动态精准帮扶体系也促进了创业和就业。职工作为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就业则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工会组织根据制度进行帮扶,强调的不是精准帮扶落地的终点,而是职工群体做贡献的精神。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任何突如其来的风险都会造成心理恐惧、困惑和损失,动态精准帮扶体系足以消解潜在的后顾之忧。精准帮扶制度关注的是职工群体,同时,也是对社会贡献的软性犒赏与肯定,让职工有尊严感和归属感。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是职工,就会得到这种待遇。这里没有歧视,只有关心、关爱和关怀。

动态精准帮扶体系实现了社会与职工群体的有效互动,职工是一个符号,帮扶也是一个符号,承载的爱心奉献,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帮扶的受益者不仅是职工,还有他们的家庭。这不是一种单一的帮扶、救助行为,而是社会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更是职工利益的代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