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记风雨调兵山

文|柴宝侠
2024-04-15

裴鹏

辽宁省铁岭调兵山市晓南镇高力沟村第一书记,2011年被评为铁岭市优秀工会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铁岭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2022年连续被评为调兵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先进个人。



裴鹏(右)每天在夜市卖完玉米才能回家。

花开有声,叶落有根,时间永远是最好的证明。只有经历时间的检验,一个人的才学和能力、精神和品格才能“水落石出”。

2021年10月的一天,刚吃过早饭的调兵山晓南镇高力沟村汪书记接到通知,第一书记裴鹏要来村里报到了。他带着期待,兴冲冲赶到村部。但见面后,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白白净净、说话细声慢语、搞教育出身的女书记。他心想,裴鹏无非是来镀镀金而已,还能做什么,教教小孩儿?他咧咧嘴,苦涩一笑。

然而,这次他想错了,裴鹏不是来镀金的,也不是只为虚名来做这个第一书记的。她清澈的眼眸望着那绿油油充满希望的田野,吐露心声:“我来自农村,今又回到农村,将用我半生所学,回馈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回馈我的父老乡亲。”高力沟村口的百年老槐树仿佛听懂了她的心语,哗啦啦摇动枝叶向她招手,欢迎她的到来。

拔出“钉子”

第一天走进高力沟村,裴鹏的喜悦被一个村民堆到路上的垃圾所打断。起初,她以为这是一家废品收购站,经了解才得知,这是村里环境整治的钉子户,村书记多次调解无果,正头疼不已。裴鹏默默去找这家住户,一次见不到就两次,两次见不到就三次。一趟又一趟,她心想,敲开他的家门就是她在这个村工作的开端。

“大爷您好,在家吗?”

“大爷,我是第一书记裴鹏,我来看看您!”

“大爷,开开门好吗?”

裴鹏一声声饱含深情的亲切呼唤、和声细语的问候,渐渐敲开老人的心扉。老人叫郭文艳,很偏执,因为低保问题对村里积怨颇深。

郭文艳终于打开门,站在门口,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此时正值初冬,寒气袭来,在大门外站了两个多小时,裴鹏的手脚皆已麻木,她不断向手心哈着气,再弯弯手指,希望能够再汲取一些热量。

看着这位在寒风中坚持的年轻人,郭文艳低下了头,讲述了这些年埋藏在心底的话。裴鹏跟随老人爬山越岭般翻过他家门前堆积4年的垃圾山,走进屋内。这里无处下脚,仅有一铺炕的地方,还堆放着老人的行李。房间内一个圆桌上堆着吃饭用的大碗、小碗,装着剩菜的盘子、咸菜。老人的日子过得比裴鹏想象的更艰难。

独居多年,郭文艳三餐基本都糊弄。经这一次交心,裴鹏时常给老人带点儿饺子、馅饼等可口的饭菜,老人颤巍巍拿起饺子咬一口,乐得嘴都合不上,颇为遗憾地说:“可惜了,我这辈子没有个姑娘!”

“大爷,我就是您姑娘!”裴鹏的一句话仿佛伸出触角,拨动了老人的心弦,郭文艳瞬间满眶含泪。

真情暖心,裴鹏用一颗火红的心焐热了一块冰川,郭文艳终于同意将垃圾清了。2021年12月2日,微风轻徐,阳光明媚。村里开来了一辆铲车、一辆抓钩机、一辆翻斗车,4个小时拉走四翻斗车垃圾。当推土机轰轰隆隆地推掉满院子垃圾的时候,老人心里的积怨也被清理干净了。

不过郭文艳闲不住,还是和过去一样,经常捡垃圾。第二年春节前,他捡来的垃圾又堆满一院子。这次,裴鹏戴着手套、口罩亲自帮他清理。半天的时间,院子再次被清理干净,裴鹏的头上、眼睫毛上都挂满带灰尘的霜花,鞋子上的灰尘掩盖了它的真面目。那一刻,谁还能认出这是高力沟村那个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第一书记裴鹏?

没过几天,裴鹏又给郭文艳买来新棉衣。郭文艳穿在身上,暖在心田。从此,他把裴鹏当作亲姑娘。

困扰村干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汪书记也不得不对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第一书记刮目相看。

玉米、牛粪和小桥

2022年秋天,金风送爽,稻花飘香,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一片被割倒的玉米地里,许多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买卖玉米:“给我挑五穗!”“给我来七穗!”

现场十分热闹,但谁能想到,那个蹲在玉米堆里戴着帽子、口罩和手套卖玉米的就是裴鹏。她像个大家长一样,带领村民白天在地里卖玉米,晚上去夜市卖玉米,还通过短视频、电视节目、朋友圈等媒体进行宣传,亲自为玉米代言。

清晨,她踏着晨露,早早来到地里,晚上赶完夜市,最后一个披着月色回家,每天连续工作超过14小时。回家后,她还要挑灯夜战,归拢账目,做到收入支出每日一公布,每一分钱都赚得踏实安心。

裴鹏回忆起那十几天“吃饭在地头,地里是茅楼”的日子,就像是打了一场硬仗。她说:“我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儿,没想到能坚持下来。还记得最后一天下夜市,剩一车玉米,原计划是几名男村干部第二天赶早市继续销售,结果赶上第二天全员核酸,当晚又下了一夜秋雨,早市彻底去不上了。眼看着一车玉米卖不出去,我立马联系了朋友所在的三家单位包车,这才把我们从春种到夏长到秋收一点儿一点儿成熟的玉米都换成了钱。”2022年,高力沟村仅卖玉米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裴鹏为创收所努力的远不止于此,牛粪变成“蜂窝煤”这事儿也算其中的一件奇闻。她每天在村里调研,发现城子、四家子两个自然屯肉牛养殖多,牛粪堆积多,影响环境。裴鹏先召集村民开动脑筋,又整合想法咨询相关专家,找到了“蜂窝煤”这个既新鲜又实用的技术。牛粪做成的“蜂窝煤”非常好烧,用来取暖、烧炕都行。热量高、灰尘少,还不冒烟,制作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一个模具就能解决农户的燃“煤”之急。村民马庆杰说:“自从用了这个办法,城子屯前的小桥每天来来往往的,都是拉牛粪的人,村里的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

其实在裴鹏来到高力沟村前,小桥已荒废了许久,与如今热闹的景象天差地别。2000年夏季,一个阴雨连绵的夜里,“轰”的一声,城子屯前面年久失修的小桥突然坍塌,细流汇聚成长河,向倒下的碎石席卷而来,村民望着被水吞没的桥傻了眼。

从此,桥后身的10户人家、20位老年人仿佛置身孤岛。夏天,雨水大时只能蹚水过河;冬天,冰天雪地更是不安全。村民多次向相关部门上报,但因为桥在屯里,不在相关部门管辖区域内,一直没能得到解决。

在裴鹏任职的第一个霜降,傍晚,一个大娘踩冰过河时不慎摔倒,后脑勺磕个大包,手机摔出老远。裴鹏刚刚回到村部吃饭,就听到外面村民大喊:“出事了!出事了!”

三步并做两步,不到10分钟,裴鹏就与村民赶到了现场。“孤岛”上的许多住户也在,看到裴鹏,他们明白,心里的委屈终于能有个出口了,浮冰与流水也在一同讲述着他们过往的艰难。裴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绞尽脑汁,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月内登门拜访交通部门十余次,修桥的事也渐渐有了回音。

桥是通往外界的路,路是通向人心的桥。2022年11月初,小桥建成了,村民心中的路也铺好了。

一部村志一片情

高速公路上,一辆疾驶的黑车先是闪过一片山野,又路过一片稻田,驶向了雪中雾茫茫一片的前方。6月到12月,时光匆匆,裴鹏经历了夏、秋、冬三个季节,为编纂村志跑了省城出版社多次,不停地奔波……

高力沟村位于调兵山市西南部,属丘陵山区,三面环山,呈东西狭长走向,一条季节性河流穿境而过。村庄有城子、四家子、高力沟、兴隆沟4个自然屯,历史悠久,相传隋唐时,高句丽人在此定居,曾有一座古城存有辽墓遗址,出土过很多文物。至今,有的村民家还保留着很多老物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一批批老人先后离世,这些历史逐渐被湮没、被遗忘。裴鹏想,如果不及时抢救,必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遗憾。她曾经做过10年的编辑工作,于是,她萌生了为高力沟村编写村志的念头,以此来抢救乡村历史文化资源。

为了解相关资料,她从省档案馆到调兵山市档案馆,再到法库县档案馆,一查就是一天。中午混一口快餐,下午继续查档、咨询,每天都要忙到夜里十一二点。那段时间,她就连做梦都是走在漆黑的路上采访。

编纂村干部组织沿革部分,需要历任村书记的照片做资料。20世纪50年代末,高力沟村的村书记叫张景春,仅在高力沟村工作了两年。为了找张景春的照片,裴鹏费尽了心思,见到上岁数的村民就打听,问了很多人,但一点儿线索都没得到。偶然路过村民呼自兴家时,听见院内恰好聊起这个话题,呼自兴说他10年前和张景春的儿子在一个工地干过活儿,张景春家住在西调兵山村,不过具体啥位置不知道。“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裴鹏立刻开车,带着呼自兴和两名村民来到西调兵山村,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找,终于见到了93岁的张景春,可惜这位老人已经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能委托张景春老人的儿媳妇找来他的照片,裴鹏用手机翻拍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白天采访,晚上点灯熬油整理文字,那一串串文字、一张张图片都是裴鹏心血的凝聚,是她用无数个脚印换来的尘封记忆。大年三十晚上,鞭炮齐鸣,灯火辉煌,万家团圆,裴鹏仍伏案写作。她感觉手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握鼠标的手心磨出了茧子。

有人问她:“你这么拼值得吗?”裴鹏说:“一部村志就是一个村庄的根。我想为高力沟村和在外的游子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也是我在高力沟村工作生活两年的最好印记。”

历时两年时间,裴鹏终于将这本书编纂完成,全书42万字,18章91节,配新老图片298幅,全彩印刷。多才多艺的裴鹏还创作了一首表达心声的村歌《高力沟,我可爱的家乡》,也被收录在村志中。

冬日,一缕阳光温暖地照在农家小院,村民胡自兴坐在窗前,戴上老花镜,听着手机中播放的村歌,手捧新出版的带着墨香的村志,一个字一句话地读,一张图一张图地瞧。明明眼前都是白纸黑字,他却好像只看见了裴鹏书记在西调兵山不断叩门的身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