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炼金术”

文|柴宝侠
2024-07-10

甜玉米育苗装盘的过程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

播种金豆豆

料峭的北风穿过旷野,一路牵着侯猛的衣角飞舞,将地里、路边沟残存的积雪吃干抹净。走在乡间湿润的土路上,他只觉像踩棉花一样腾腾、软绵绵,一直到合作社宽敞的大门前,看到两排整齐的塑料大棚,他才停下脚步。

南面的一溜大棚里是新培育的干辣椒苗,北面的一排大棚是甜玉米苗。大棚中间的过道上,七八个人来来回回忙着用运输机筛土,倒腾育苗盘。

侯猛走至北面敞口的大棚里坐下,开始和大家一起用播种器育苗。神奇的播种器装上粉红色的种子,底下放上带有小格细土的育种盘,播种器分两层,只要轻轻一抖,甜玉米种子便不偏不倚跳进下面育种盘的小格里,仿佛流浪的舞者终于找到了归宿。

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育种盘相依相偎,亲密无间。点缀在黑土小格里粉红的种子,像极了鲁迅小说里描写的落花生,又如点点繁星,闪烁在黑色的天幕,仿佛在开心地告诉人们这里好温馨。

侯猛是这个温馨之地的领导者。去年,他试着在合作社院子里用笨方法育了100亩甜玉米,非常成功。今年,他和吉林农科院联系,确定了600亩甜玉米订单,其中200多亩地采用育苗盘。半个多月前,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上门来查看地块、土壤墒情,进行育苗专业技术指导,并帮助购买外国进口种子和育苗盘等,给予大力支持。

甜玉米育苗的过程,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其实每一关都有大学问。会“跳舞”的播种器是新研究成果,经过多年试验才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外国进口的甜玉米包衣种子每粒要7分钱,一个育种盘能装105粒种子,合一盘7.35元钱,工人干活儿时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唯恐“金豆”一样的种子掉落。

正在播种的张姐是个热心人,她随手捡起掉在地上的一粒种子笑着说:“这东西金贵,掉了谁不心疼啊!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次看到这样育苗种玉米的。不相信科学不行啊,侯猛是真有头脑,有他产量就有保障。”

确定甜玉米育苗正常推进后,侯猛又走进对面的干辣椒大棚里,细心地观察起温度。最近外面气温低,天气时阴时晴,很容易出现“三类苗”,栽植时必须结合实际,根据苗的大小,在适当的时机合理科学地栽植辣椒。

为了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避免强光照射,侯猛给成片的育苗盘隔空穿了件“黑色马甲”,期待着20多天后,绿油油的小苗,水嫩嫩,香喷喷,像散落的满天繁星一样,飞向广袤的黑土地,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愈挫愈勇历8年

董宇辉曾说:“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所有的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侯猛便是如此。北方黑土地上出生的他,骨子里就有黑土地的淳厚和坚韧。

侯猛18岁就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到沈阳打工了。刚到沈阳,他没有急着找活儿干,而是找到辽宁省图书馆先给自己充电。他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到图书馆看书,直到下午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天文地理、科技农业、名人传记,任何类型的书籍他都看,3个月看了100多本。他像海绵一样每天从书里吸收营养,开阔视野,知识也给予他极大的能量。

2002年,卖了两年家电后,侯猛在沈阳张士开发区买了70多平方米的房子,想在沈阳安家立业。但父母却催着他回家相亲,他只好卖了房子,回家结婚,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后,侯猛用自己的积蓄投资养了1000只肉食鸭,最终颗粒无收。但他没有放弃,又花1.5万元承包了20多亩水田,搞种植结构调整,收获了农业路上的第一桶金。趁着这个劲头,他又借款25万元,购买了调兵山第一台收割机。

那时,改革的春风还没吹遍祖国大江大河的支流,观念落后的农民对这新鲜玩意儿的接受度并不高。秋收时节,硕果金黄,稻谷飘香,村里的老人指着侯猛说:“你怎么净瞎整!哪有10月10日还不收地的,要是来一场雨,稻子倒地里可咋办啊?”侯猛笑着回答:“相信我,等稻子养好再收,你们这些地我一天就能收完,就瞧好吧。”

过了几天,稻子微微弯腰,籽粒饱满。侯猛兴冲冲地开着收割机作业,仿佛冲向战场的战士一样,在金色的稻田里劈波斩浪,大显身手。如他的承诺,他一天就将乡亲们的水稻收了回来。曾经指责侯猛的老人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连连夸赞:“这玩意儿可真神了!”

收割机刚买那两年,周边农户都积极来找侯猛帮忙收地。一台收割机,一个秋天能干20来天活儿,每天收入5000元左右,效益相当可观,收割机就此成了北方经济的一块肥肉。嗅觉灵敏的南方收割机,迅速来到东北抢占市场,侯猛的收割机大受影响,年下来也就能干一周的活儿,效益日益滑落。调研市场后,侯猛卖掉了自己的收割机,建起生物颗粒厂,把秸秆变成颗粒,代替燃煤,销往沈阳、抚顺、法库、昌图等地区。

又一个新鲜事物在辽北大地崛起,可惜只是昙花一现。仅仅3年,生物颗粒厂的粉碎机便频出故障,没多久就停产了。

侯猛坚信,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2008年,他再次倾尽所有,成立辽宁调兵山市丰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希望带领当地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仅两年多的时间,拖拉机、推土机、抓钩机等各种机械设备就一应俱全,大小农业机械达到近百台。几年后,沙后所村开始搞土地流转,最多时,侯猛的农机合作社经营5000亩土地,每亩地价从400元涨到500元,再涨到700元。那段时间,侯猛常常望着自己的土地发呆,脑海中不断浮现农作物成熟的景象。他想,一切终于彻底好起来了。

我的梦想,你的未来

农村流行着一句俗语:“吃土地的饭,就要受自然灾害的气。”2015年,辽北大地遭遇了一场噩梦,风灾、虫灾、雹灾凶神恶煞般席卷绿色的田野。侯猛流转的2500亩土地亏损40多万元。入股的农民只管分红,不承担风险。他无奈,只能重新改变耕种形式,按地亩数进行承包。

事后,侯猛在记事本上写上这样一段话:“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生活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见。”他没有退缩,没有畏惧,继续寻求新的出路。他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认知,更在于实践。

第二年,侯猛就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他大踏步调整种植结构,巧打经济效益牌,以高粱、大豆、花生、小麦等多种经营项目为主,每年都拿出5%或者10%的种子在土地上做试验。当时,国家对种植经济作物有补贴,风险随之变小,让他的信心更足了。

可意外并不看时机,总是悄然“眷顾”。2020年秋天,正是地里作业的关键时期,收割机却“病”了。万能的侯猛当起了维修工。或许是太专注手上的机械零件了,或许是心中的牵挂太多扰乱了思绪,他突然一脚踩空,重重地从收割机上摔下来,摔断了脚。这一摔,他住了两个多月医院。

好在科技的进步同样影响着农业的一举一动,两年前,中农化工企业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帮助许多种植大户在手机上安装卫星遥感系统,侯猛也是其中之一。现在他只需每天打开手机,天气、温度、湿度、风向、小苗的长势,无须次次亲身到场,地里的情况都可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出差时侯猛也不必放心不下了,在参加第八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时,他还将该系统推荐给许多刚刚接触农业的年轻人,希望将科技、便捷带给更多土地。

此次辣椒博览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辣椒专家、学者和种植大户齐聚贵州,交流洽谈辣椒产业发展新模式,也让侯猛获益匪浅。他结交了全国各地辣椒行业的朋友,这些辣椒专家的看法让他兴奋不已。这次,他认准了科学发展辣椒产业这条致富路。

带着妻子和刚考完大学的儿子,侯猛喜悦地走在琳琅满目的辣椒展厅,逛了一圈又一圈。这里的开阔视野,让他仿佛看到农业的美好前景,从辣椒的火红到玉米的金黄,一切都在他的脑海中绽放。

回到家乡后,侯猛开始了下一步计划。他注册家庭农场,结合扶持政策,在黑土地上精耕细作。他要让农作物大显神通,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像金子一样闪光。

更让侯猛欣喜的是,儿子被国家重点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作为侯猛一路奋斗的见证者,儿子明白侯猛的坚持,也明白在农业这片蓝海大有可为。在填报志愿时,他主动选择农业科技专业,决心和父亲并肩作战,将黑土地“炼出金来”。

得知录取的当天,侯猛带着儿子,来到自己常常望着发呆的那片土地。他说:“我相信,这里不仅有我的梦想,也有你的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