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不思议

文|雯雯
2024-07-10

比利时巧克力制作,追求手工技艺与多样的口味。

蓝精灵的故乡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当表妹露露对我唱起这首歌时,我就知道她已经选好了我们旅行的目的地。

当年,这熟悉的旋律唱遍中国大江南北,成为70后、80后的美好回忆。蓝精灵的故乡就在海的那一边,去年,我们每年一次的姐妹旅行真的去了蓝精灵的故乡——比利时,我陪着漫画迷表妹感受了那童话般的国度。

到了比利时我才知道,与蓝精灵一样被世人熟知的《丁丁历险记》,也“出生”在这里。《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漫画大师埃尔热的经典之作,主人公丁丁是世界上最出名的比利时“人”。前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曾说:“丁丁是我们最好的大使,当我访问某个国家时,我发现他早已经在那里了。”

因为《丁丁历险记》,比利时人与漫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布鲁塞尔的书店和报亭里,漫画书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很多孩子放学后直接背着书包去书店,他们手捧画册,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来。每逢节日,家长也把漫画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商家则用它来装饰橱窗,大小广告也时不时以漫画的形式来扩大宣传效果。

布鲁塞尔是一座古城,一方面比利时人极力保留这里的古典风情,另一方面又在房子的外墙俏皮地绘制各种漫画。

我们首站就去了著名的“卡通步行线路”。此线路全长3公里。当露露看到建筑物外墙上全是漫画时,她兴奋得跳了起来。虽然我是个“漫画盲”,但那大到可占满4层楼整面墙壁的漫画,也着实令我震惊。

我就这样一边张着惊讶得合不上的嘴巴,一边和露露漫步街头,欣赏漫画。偶尔发现屋顶似乎有人在练习攀岩,驻足细看,原来是墙上漫画中的人物。漫画将建筑与蓝天有机地融合,为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将漫画搬上街头,是1991年由布鲁塞尔市政府提出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大面积的墙壁,用漫画加以美化,借此改变一下市区面貌,给那些偏僻的小街增色。最初,完成这些漫画的基本是布鲁塞尔本市人,后来不少在当地卡通大赛中获奖的外国选手也加入进来,并且形成一个惯例:每年的获奖者都要在布鲁塞尔留下他们的作品。这样,巨幅漫画的质量越来越高。有了艺术家的创意和政府的保护,墙上的漫画自然而然地成为观光布鲁塞尔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我还在津津乐道于这些画作的巨大尺寸和鲜艳色彩时,露露早就和其他按图索骥找到这里的外国游客交流上了。我站在远处看她一边比画一边说着磕磕绊绊的英语,心里真替她高兴。

接下来,我陪露露去了漫画博物馆。它处在布鲁塞尔大广场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漫画博物馆共有3层,在那里,我了解了漫画是如何产生的,以及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比利时最活跃的漫画家。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童年记忆。

“姐,是不是没白来?布鲁塞尔这个‘童心未泯’的漫画之城,让我感受到它与生俱来的浪漫与童趣。”露露沉浸在漫画中,回味久久。

巧克力王国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比利时不光有口味丰富的巧克力,还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巧克力文化。所以,在布鲁塞尔的第二天,我们当然要用味蕾去探寻一下“巧克力王国”的魅力。

小于连铜像一带是一条狭窄又热闹的步行商业街,那里布满大大小小的巧克力店,一些商店还现场制作巧克力供游客品尝。比利时的巧克力是纯可可油制作的,纯天然的材料吃了也不易使人发胖,我和露露当然要肆无忌惮地逐个商店感受舌尖上的甜蜜。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巧克力的前世今生,我们特地去了安特卫普的“巧克力王国”博物馆,那是比利时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馆。与以往不同,“巧克力王国”博物馆采取的是互动性设计,参观过程更像一次奇妙的探险,从可可种植园开始,到可可豆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巧克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售卖,我们亲身感受了巧克力的发展历程。巧克力真是被比利时人玩出了太多花样。

巧克力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1300多年前,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焙炒过的可可做了一种叫chocolate的饮料。chocolate是一种油腻的饮料,因为炒过的可可豆中含50%以上油脂,人们便开始把面粉和其他淀粉物质加到饮料中来降低其油腻度。

16世纪初期,西班牙探险家荷南多·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科尔特斯品尝后,于1528年将其带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西班牙人将可可磨成粉,加入水和糖,再加热后制成饮料,称之为“巧克力”,深受大众欢迎,很快风靡整个欧洲。比利时之前一直是西班牙的附属国,加之与法国、英国咫尺相隔的地理优势,比利时因此在巧克力进化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世纪中期,人们一度把可可制作成饮料,而且只有皇室贵族可以享受这种“奢侈”的体验。直到1910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廉价巧克力问世,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巧克力终于成为每个人都买得起的食物。

著名的比利时巧克力品牌Neuhaus的创始人Jean Neuhaus,曾是一家同时经营止咳糖、甘草和巧克力的药店老板。1857年,为了减少药品的苦味儿,他在药片表面淋上一层薄薄的巧克力,巧妙地解决了儿童拒绝服药的问题。这个新颖的做法让他在布鲁塞尔开了全国第一家比利时巧克力贩卖店——“手工巧克力药房”,成为比利时巧克力的奠基人。随后,手工巧克力店在比利时流行起来。

真正塑造出比利时巧克力风格的巧克力师Jean Neuhaus Junior,是Jean Neuhaus的孙子。1912年,他发明了夹心巧克力。起初糖果里面只是填满巧克力,几经改良,内核添加了果仁、蜂巢等馅料,而外面裹着高品质的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或者白巧克力。巧克力的样式及口味渐渐变得丰富多彩。

吃根薯条冷静一下

“薯条居然是比利时人发明的?”当我和露露第一次听到这个知识点时,赶紧吃了几根薯条冷静一下。作为“薯条脑袋”,我吃过的薯条种类可不少,曲形薯条、卷卷薯条、笑脸薯条、华夫薯条……都是我的盘中之物。但我万万没想到,薯条竟然是比利时人发明的。

对于这个观点,法国人表示不服,两国还为了争薯条的正宗地位闹上了联合国。

法国人说他们的薯条第一次出现是在1789年,之后巴黎新桥区就有了第一辆薯条小摊车。比利时人对此嗤之以鼻,说早在17世纪80年代,他们那儿的渔夫为了撑过渔获短缺的冬季,就想到用马铃薯放热油锅里炸成薯条来吃了。

至于为什么叫French fries,比利时人表示这可是天大的误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到比利时尝到了军队现炸的薯条,甚是喜爱,并送了个英文称号,他们还把讲法文的比利时军人误认为法国人,以至于大家以为薯条是法国的。

为了一根薯条还要闹到联合国,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做了?不,比利时人会告诉你,薯条的学问可大了。

比利时薯条的最大特点是外酥里嫩,他们的诀窍在于炸两次,一次让它内软,一次让它外脆,这样才能保证好的口感。选油也非常有讲究,用牛油或鸭油更佳。

比利时薯条比一般的薯条要粗上两倍,切时能精细到毫米,并且配不同的肉类有不同的尺寸。例如,搭配鸡肉大概5毫米厚度,八九厘米长恰好合适;如果用来搭配牛肉,厚度可能会多2毫米。

还有一个和我们平时吃薯条习惯不同的是,比利时人吃薯条不蘸番茄酱。我和露露在向服务员要番茄酱时,他们可能会在心里感叹:“糟蹋了这么好的薯条啊!”因为在比利时,薯条标准的配备是蛋黄酱、塔酱和带着点辣味儿的安达鲁西酱。

当然,比利时人最喜欢的还是用贻贝来搭薯条,说贻贝薯条是比利时的国菜也不足为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却能将陆地与海洋的风味完美结合。一份现炸薯条、一份新鲜贻贝和一瓶白啤酒,我和露露也体验了一次比利时人简单、悠哉的惬意生活。

在比利时,不管是在高级餐厅、平民酒吧还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薯条摊儿。据说比利时有薯条摊儿5000处,街上碰到的人,10个里至少有3个手上都会拿着圆锥纸筒或长方纸盒吃薯条,我和露露每天也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启新的一天。

炸薯条在比利时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庆祝时吃,恋爱时吃,伤心时吃,就连抗议的方式都是大家一起上街吃薯条、喝啤酒、游行。2014年,比利时炸薯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珍宝名录,如今正朝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走去。

一幅幅熟悉的卡通人物漫画,让我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块块香甜的手工制作巧克力,让甜蜜留在舌尖;一根根外酥里嫩的薯条,让我时常回味那一口贻贝一口薯条的融合体验……“有时间再去一次吧!”时至今日,每当我和露聊起比利时时,总会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在那里,我们寻觅到了久违的童心,更感受到了人生的无限畅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