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山,好大一片蓝海

文|王雷
2024-07-11

从19世纪末发现露头煤开始,辽宁阜新就没有停下煤矿开采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阜新更是奉献了5.3亿多吨的煤炭,若用载重60吨的卡车排列起来,可绕地球4圈半。煤从阜新输向全国,但在采煤和洗煤中产生的废料煤矸石却被丢弃在本地,形成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煤山。

2001年,阜新市被认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那曾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也因煤矿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落得这样的名号,现实就是——煤,快挖没了。

女厂长要移山

煤已渐渐走向枯竭,煤矸石亦堆砌成山,未来何去何从,难题摆在了每一位新人面前。

孙秀芹就成长于煤山下。在孙秀芹的记忆中,煤山不仅是横亘在她面前现实的大山,也是她心里的一座大山。每逢春秋两季,大风骤起,满面皆是黑尘,出门要戴风镜、扎面巾;遇到雨天,黑水从煤山顺势而下,淹良田,侵民院。

年幼的孙秀芹立誓做愚公,移走眼前的煤山,这个愿望在后来的岁月逐步实现。成年后,孙秀芹做起了煤炭生意,往当地电厂成车地运煤。电厂领导看她能干,问她:“能不能把烧煤的废弃物粉煤灰处理掉?”回去的路上,孙秀芹一路思索,偶一抬头,发现一处小砖厂的招聘广告,突然来了灵感:煤山磨成粉末替代烧砖用土,粉煤灰二次燃烧替代煤炭,煤矸石加上粉煤灰,不正是烧砖的天作之合嘛。

2005年,孙秀芹承包了一家砖厂,次年就成立阜新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孙秀芹的计划是,将煤矸石和粉煤灰作为烧砖用的“土”,实现变废为宝,从而移走一座座煤山。

烧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烧砖用土多为黏土。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烧砖?在砖厂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表示从来没听过,还附上一句“这样如果行,阜新遍地是砖厂”。

听了老工人的话,孙秀芹更来劲了,“就是要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她越过山海关,一路南下,从天津到河北,经山西过河南,考察建材企业,寻求烧砖办法。

学成归来,孙秀芹付诸实践。她带着工人一头钻进砖窑,用煤矸石和粉煤灰混合制成砖坯,在老式轮窑内日夜钻研,终于烧制出了红色成品砖。那一天,孙秀芹兴奋得一夜不。虽然烧出了成品砖,但老式轮窑低下的生产效率,又成了孙秀芹的心病。为此,孙秀芹再度南下。

2009年,经多次考察,孙秀芹引进了烘干、焙烧为一体的隧道窑,放弃用传统轮窑和外加煤焙烧的方法,建设了一条节能环保又高效智能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匹配了阜新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的名字。

至此,孙秀芹移走煤山的愿望,才算找到了清晰的路径。孙秀芹开始组织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产品研发,进一步提高出砖效率和质量。经过数次实验,高掺粉煤灰、煤矸石生产烧结砖项目终于问世,当年生产1.6亿块砖,消耗了煤矸石、粉煤灰100余万吨,实现了制坯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夙愿。

看到企业这么漂亮的生产数据,孙秀芹把自己关在屋里盘算:这些煤矸石能占多少地方?照这个进度下去,眼前的煤山啥时候能彻底移走?

省市专家帮助孙秀芹解决了计算难题。企业实现满产,每年可以吃掉煤矸石、粉煤灰约100万吨,每年可腾空土地60多亩。照这个速度运作下来,孙秀芹仿佛看到了煤山变良田的美景。

不过,孙秀芹和她的企业并不满足目前的“移山”速度。2010年到2016年,企业每年都不断地改造、扩建生产线,生产效率每年翻倍增加。正如《愚公移山》中所言:“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也……”孙秀芹眼中的“子孙”,就是企业条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只要企业在、生产在,终有一日,“愚公移山”的寓言必能从梦想照进现实。

循环经济学

同普通的黏土烧砖不同,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烧砖有特殊性。

“煤矸石和粉煤灰制成的砖坯是可燃的,在窑里只需点燃即可,而且温度非常均匀。这些热量即便砖烧完了也用不完,还得用水为其降温,在这一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阜新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全力开启生产线时,孙秀芹喜欢挨条生产线看,当她看到大量的水蒸气被排出时,脑子里立刻来了想法。

孙秀芹觉得这样粗犷的排放是一种资源浪费,尤其在冬季,排出的蒸气可以作为生产余热为企业供暖。孙秀芹开始算账,如果用这些水蒸气余热进行供暖,原本冬季停产的车间就可以运转,实现全年全产运营,工人又可以多拿几个月的工资,企业也能增加效益,一举多得。于是在2009年,企业上马了用烧砖窑余热为车间和办公楼供暖的管道系统,实现了全年不停工。

企业实现余热供暖后,孙秀芹还觉得不够,毕竟同每天产生的余热相比,企业供暖这些需求还是显得过小。偶然的一次机会,孙秀芹同一位造纸行业的同学聊天,得知造纸需要大量的蒸气,她条件反射般来了灵感——企业的余热可以用来造纸。

孙秀芹立刻将想法落地实现,她和同学商议,让同学的造纸厂直接搬到自己的公司中。正如同学所言,造纸本身并无太多技术含量,控制成本往往成为造纸厂最为关键的难题。阜新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每天排出的大量水蒸气,让这位同学看得直眼红,没有太多犹豫,他直接把造纸厂一股脑儿挪了过来。

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源,造纸水到渠成。2016年10月,企业成功生产出第一轴生活用纸。孙秀芹又开始算账,如果按每年生产1万吨生活用纸计算,每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这些钱再投入循环,那么处理煤山的速度……

此时的孙秀芹,已经将她的“循环经济”深度捆绑到她的“移山”计划中,但凡有可循环利用的链条,必将其纳入企业的运转体系。造纸产生的废水,是所有造纸厂都颇为头疼的问题,但在阜新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废水完全嵌入企业生产。企业将这些废水循环到制坯车间,用于搅和煤矸石、粉煤灰做砖坯,烧砖的余热又回馈造纸,形成生产的完美闭环。

即便如此,企业产生的余热仍有外溢。孙秀芹坐不住了,她思来想去,又产生了余热发电的念头。随后,余热发电项目相继在企业上马,孙秀芹还总结出了“制坯不用土,烧砖不用煤,取暖不烧炉,造纸不排水,发电靠余热”的循环经济学。

孙秀芹的循环经济学火了,当地诸多企业忽然发现,原来多年来被视为废料的煤矸石,居然可以产生如此大的效能,“捧着金饭碗要饭”这样的事要是传出去,岂不难堪?于是,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大批企业来材料厂取经。

换作旁人,面对未来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同行,或许会有所保留甚至拒之门外。但在孙秀芹看来,他们不仅是循环经济学的认同者,更是移除煤山的同路人。

这些企业取得“真经”后,纷纷建立自己的烧砖厂和造纸厂,将循环经济学活学活用。若视角放远,将循环经济学嵌入“双碳”背景中分析,则又能催生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便是碳汇收益。当地政府看到,如果按生产一块砖、一张纸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的数量来计算,那么阜新当地所有采用循环经济学生产的企业,将会得到巨大的碳汇收益。当年孙秀芹所预想的美好愿景已然走进现实。

如今走在阜新市,依然有大大小小的煤山,但这些煤山已不再是负担与障碍,而是通向未来城市的金山银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