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结盟,向“新”发力

文|郜华天 摄影|刘明烨
2024-09-06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看起来是由若干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简单组合,但是现实并非如此。于企业,它是汇聚各路人才、以技术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智囊团;于劳模工匠,它是思想和技术交流提高的创新源;于产业工人,它是岗位建功、成长成才的孵化器;于工会,它是检验工会服务质量的方向标。

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里,大多是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的国之重器,一旦出现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影响难以想象。近年来,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通过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揭榜挂帅、工作室创新成果大赛、建立外聘导师团等方式,有效推动了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技术攻关、交流协作,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职工创新成果,破解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使之成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机元素和重要力量。


本期面对•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

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组织建立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深入车间一线,帮助职工学技术、强本领。

从“发榜”到“揭榜”

2023年3月17日,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一线工人申广胜获得了中国中车科学技术奖。1个月后,他被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8月,申广胜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沈阳市总工会命名为沈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用申广胜的话说,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原本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从他踏入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以下简称“沈阳市国防工会”)组织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集中培训班教室开始,“人生就此改变”。

“技术技能创新能力集中培训(以下简称‘创新培训’),目的就是提升一线工匠的自主研发能力。”沈阳市国防工会工作人员徐冬青介绍。2021年7月,沈阳市国防工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以下简称“工作室联盟”)正式成立,开始就如何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及如何突破职工创新遇到瓶颈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在多次反复研讨,并向其他地市学习相关经验后,沈阳市国防工会发现,传统的理论培训是行不通的。“理论培训费时费力,但不管是劳模还是工人,对这方面都不太感冒。而且参加活动的大都是一线工人,他们都在日常工作中有着自己的困扰,所以我们也想在这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徐冬青说。

于是,沈阳市国防工会开始向企业征集有效攻关难题,力图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经过筛选,沈阳市国防工会决定引入“萃智(TRIZ)理论”协助解题,也成为全国工会系统中的首家。“萃智理论在创新领域中十分高效、实用。我们通过聘请的创新专家,应用萃智理论讲解题思路并进厂解题,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方法。多年来在新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和实践,效果显著。”

4年来,沈阳市国防工会共征集各类难题500余项,100多个难题项目被揭榜、破解,经济效益总额超过2亿元。基层工会层面的揭榜挂帅攻关课题总量超过700个。靠着在创新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也靠着自身的不断探索、钻研,申广胜的身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3年前听不懂萃智理论,只能提出难题供专家解答,到学会应用解题,独立负责技术课题,也从“发榜者”到“揭榜者”,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及高级技师。截至目前,申广胜已经成功获得了7项个人专利。

“我能获得这么多的专利,最该感谢的就是工作室联盟。”申广胜说。以前,身为一线工人的申广胜本就对专利领域知之甚少,加上企业受限于专利申请过程烦琐且维持专利成本较高,因此错失了许多本该申请专利的机会,甚至连申广胜都不知道他革新的某项技术就是专利。在创新方法培训中,沈阳市国防工会特意设立了有关专利的相关课程,目的就是让这些劳模工匠意识到自己技术的重要性。

专利课程是成体系的。授课老师先告诉大家什么是专利、如何找到项目中的专利点,之后再教授如何申报专利,提高申报成功的概率。“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创新方法,就是从专利中萃取出来的,意思是不要局限于单个专利中,而是要形成方法。以后再遇到问题,用创新方法就可以快速解决。”申广胜骄傲地说,就像他运用创新方法设计的“铁路敞车侧板截换等离子自动切割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从研制到应用历经两年,如今已实现了5条生产线的规模化生产。这一项目不仅为企业节约成本近250万元,更在国内敞车检修领域实现了自动化切割零的突破,填补了行业空白。

“最初,我以为这只是个走走形式的圆桌会议。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让我成长、成才的平台。联盟里的劳模工匠个个都是诸葛亮,和他们合作,很容易就能碰撞出火花,技术难题也更容易攻克。”正如申广胜所说,随着产业工人的创新能量不断被激活,意想不到的惊喜也陆续随之而来。

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开展创新培训活动。     

抱团取暖和借船出海

2024年6月20日,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果展交流活动在沈阳市沈飞文化宫举行。活动吸引了全国20家省市国防系统工会、11家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中央企业集团工会负责人,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55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代表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主题之一,就是邀请大家观摩沈阳市国防工会是怎么发展工作室联盟的。”中国国防邮电工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放眼全国,沈阳市国防工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的建立并不算早。同时,相较于其他联盟,共同点也很明显——都具有跨专业、跨工种、突出行业特质、突出劳模作用的特点。这个工作室联盟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不到1个月,我们提出的技术难题全都被外聘导师解决了,配合攻关的十几名工人还因此提高了技术水平。”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冯祖文给出了答案:如果说揭榜挂帅和创新培训是专门课题和既定目标的话,外聘导师团就是沈阳市国防工会发展工作室联盟的长远规划之一。

“联盟成立第一年解决了8家企业的14个技术难题,算超额完成任务了。但还有很多企业遇到的难题我们有心无力,既缺人手,又缺时间。”徐冬青说。劳模工匠手到病除,在行业内产生很大影响,受益企业希望能被一直帮助,没受益的企业也希望能早点儿得到帮助。于是,需要建立一个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长效机制,外聘导师制便应运而生。

作为长远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可持续性。沈阳市国防工会制定了《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外聘创新导师激励措施(试行)》,推进外聘导师制落地见实效。措施规定了基本聘用费、培训授课费等费用准则,攻关成果的奖金分配比例等,并在导师人员标准上做出详细标注。最终,包括王刚、方文墨、李志强、洪家光4名大国工匠在内的超百名劳模工匠组成了阵容豪华的外聘导师团,成为企业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的高端人才库。

“多次实战经验告诉我,企业的技术难题往往不是一个工种能解决的,必须多工种配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说。于是,他专门组成了一个由车、钳、电、机修4位劳模工匠为一体的团队,并在两家企业承接了7个攻关项目,其中就包括困扰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很久的3个技术难题。“方老师团队的专家了解情况后,两次来企业查找问题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在我们看来毫无头绪的问题,仿佛被他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冯祖文笑着说,他不仅折服于劳模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更要感谢沈阳市国防工会的牵线搭桥。

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联盟不仅解决了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还让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抱团取暖、借船出海,以技术驱动自身转型升级。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公司”)的大国工匠王刚对工作室联盟评价颇高。“其实在生产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可能其他企业几年前就出现过,也破解过。但是信息不流通,我们就只能进行二次研发,甚至多次研发。加入联盟后,一下就打破了这种各自为政、孤岛作战的局限。”

在几年的通力合作中,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1000余项,获得成果、专利40余项,让沈飞公司的生产经营不断优化,也成为企业不折不扣的智囊团、创新源。2023年,沈飞公司主机科研生产提前36天完成全年任务,仅航空产业链的总产值就增长了9.76%。

是设计者,也是服务者

如今,在工作室联盟中,共有劳模创新工作室125个,高技能人才上千人。如何做好引领创效、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工作,让联盟真正转起来、活起来,一直是沈阳市国防工会努力的目标。

随着揭榜挂帅、创新培训等活动的逐年开展,产出的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些创新成果都是大家费尽心血研发出来的,也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每年能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创新成果大赛的名额是有限的。谁去谁不去就成了问题。”徐冬青说。

面对这幸福的烦恼,沈阳市国防工会把原来的“创新服务成果评比奖励活动”以大赛形式呈现,从2023年起开始举办劳模工匠创新成果大赛。大赛参照科技成果专业比赛的模式,将专家组现场评分、预决赛展示答辩、新成果展览交流、新媒体全程直播融为一体,最终评选出获得参赛资格的年度成果。

“2023年的大赛,有102个项目参加角逐,它们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额超过了2亿元,我们只能优中选优。”不出所料,最终被选中的中国航发动力所李文涛团队“高速飞机射流预冷控制技术”以及莫妲团队“航空发动机氢气燃烧室喷嘴创新设计”,在2023 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5000多个项目中获得“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并分获全国第五名和第七名的好成绩。

同样是2023年,沈阳市国防工会还开辟了产业链、供应链劳动竞赛的新赛道。在他们的协调下,作为“链长”单位的沈飞公司将10余项重点攻关项目分解到辽沈地区的5家骨干企业,依托航空产业链竞赛平台,开展了“型号研制专项竞赛”“批量生产专项竞赛”“质量提升专项竞赛”“降本增效专项竞赛”“厂际保障专项竞赛”。

这次劳动竞赛也暴露了一些潜在问题,比如产业链过长,分布地区范围过大,沈阳航空产业亟须培育属地产业链战略供应商。此时,工作室联盟“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便有了用武之地。在他们的帮助下,仅2023年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辽沈地区新培育发展5家优质供应商,在航空产业链的竞争力有了不小的提升。同时该公司工会与沈阳市国防工会密切配合,通过竞赛推动辽沈地区72家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事业单位抓好成本管控、技术升级等,使交付产品、器材材料合格率稳步提高。

沈阳市国防工会组织的一次次赛事,产生了一批原创技术专利,也推动了一批技术革新、功能改善项目,形成了“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优质—创新应用广泛—创新热情高涨”的良性循环。

“想要盘活整个联盟,我们不仅要做台前的设计者,更要做幕后的服务者。”徐冬青说,“对于参加揭榜挂帅和创新培训活动成效显著的基层工会,以及新建的产业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都将会在工会经费上进行补助。同时,将设立职工创新项目助推补助经费作为职工创新活动的经费补充和保障。”

2023年,沈阳市国防工会拨付5万元补助经费,建立工作室联盟实训基地,旨在让联盟成员拧成一股绳,合为一股力。实训基地位于原沈飞技校,由沈飞公司提供。对于为什么这么做,沈飞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王仁泽说:“一个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就能解决1000多个生产难题,而整个联盟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超过了100个,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真刀真枪进行创新攻关的地点,我们肯定受益匪浅。”                                                                               


以赛赋能,新质生产力精兵

文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熊莉

聚焦生产难题,业务相关联的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以下简称“沈阳市国防工会”)组织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以下简称“工作室联盟”)抱团联盟攻关,取得了“1+1>2”的效果。

究其实质,无论组建工作室联盟,还是开展揭榜挂帅、创新培训、外聘导师等活动,都是新时代新征程下,工会组织主动寻找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热情拥抱、主动适应、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成功探索。

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要素仍然是人,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打造新型产业工人,这也是近年来,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所提出的“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目标。

主动寻找着力点

工会具有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沈阳市国防工会紧密结合本区域内的产业资源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先,完善制度机制。从沈阳市国防工会制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外聘创新导师激励措施(试行)》,推进外聘导师制度落地见实效,逐步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可以看到工会真抓实干,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如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沈阳市国防工会制定的措施明确规定基本聘用费、培训授课等费用准则,具体到攻关成果如获奖的奖金分配比例等,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其次,让本区域内企业形成合力。沈阳市国防工会组织超百名劳模工匠组成外聘导师团,为企业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提供高端人才库。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在这里,工会组织发挥整合资源、多元服务的优势,服务于劳模工匠,更服务于集结了更多职工群体的企业,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劳模工作室联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还让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抱团取暖、借船出海,以技术驱动自身转型升级。

工会的这些举措为企业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有效避免企业进行二次研发甚至多次研发。工会组织职工参加与日常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这些工作显现了沈阳市国防工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制定明确规则公平公正办赛,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组织比赛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工会组织体系。公平公正办赛是确保各类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参赛者权益、提升竞赛公信力的关键。沈阳市国防工会把原来的“创新服务成果评比奖励活动”以大赛形式呈现,从2023年起开始举办劳模工匠创新成果大赛,制定明确规则,专家组现场评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场直播等为公平比赛保驾护航,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以赛促生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工会开辟了产业链、供应链劳动竞赛的新赛道,并在赛事活动的筹备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发展。这次竞赛发现了产业链过长、分布地区范围过大等问题。在工会组织的协调下,当年就在辽沈地区新培育发展5家优质供应商,提升了航空工业沈阳相关企业在航空产业链的竞争力。

工会组织通过围绕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组织赛事活动来激发相关产业的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在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主动承担起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点到四链融合

当然,仅依靠赛事是远远不够的。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工会组织既要继续深入探究工会工作的优化与创新,又要有引领社会责任的担当,才能对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广大职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对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3月,人社部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形成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工会组织可加大对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宣讲工作,并依托劳模工作室联盟带动广大职工以组建团队的形式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比,鼓励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树立“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政策导向,促进劳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应加强与本市人社部门和企业行政部门的沟通交流,设立并完善绩效工资等级制,对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的技术工人发放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并加强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展示、交流和推广,帮助职工申请“五小”创新成果“草根”专利,提供申请知识产权配套服务,鼓励职工发明创造,促进创新成果应用,加快推进职工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在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还应进行创新,以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比如,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结合岗位实际和生产任务开展工程创优、质量争优、安全生产等劳动竞赛,引导职工提高工作效率。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能竞赛,在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在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竞赛,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还要与区域内大的中、高职院校加强联络,培育适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工人大军。加强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加大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培训作为重点,引导职工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熟练掌握运用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真正做到“走出去”——将企业的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送到中、高职院校现场教学,教授学生实训课程;“请进来”——将中、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邀请到企业参加职场实践,这样既有助于快速提升中、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前瞻性技术技能,又为劳模工匠和中、高职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相互学习。中、高职院校第一时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并及时调整教学,企业也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技能人才,最终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发展,不是一般的科技进步,而是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以工作室联盟为代表的机制中,创新发挥劳模工匠在集智创新、技能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梯次接续的创新力量,有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创造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探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