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老伙计”奔高光

文|李瑞 何悦
2024-09-27

人物名片:

王振奎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转炉点检二作业区主机点检员

在王振奎(右二)的带领下,王振奎技能大师工作站的创新成果频频亮相。

夏日清晨里的鞍山,朝霞还未散尽,整座城市将醒未醒,王振奎已来到工作岗位。他第一时间来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站(创新工作室),在坐下前,先从腰间卸下一个手电筒、一串钥匙。“这是我的‘老伙计’,也是我巡检的全部设备。”他边说边把它们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多年来,因为有它们做伴儿,巡检工作也就不再枯燥。”

在鞍钢,王振奎奔走在巡检路上的身影已持续30余年。这份工作看似单调,但偶有一些“高光时刻”发生,能让他咂摸出生活的另一重味道。

王振奎的高光时刻与常人的很不同——唯有那些围绕生产薄弱环节进行的技术攻关,才最能让他感到激情澎湃。日常工作中,脱硫生产喷吹系统的喉口阀是关键常磨损部件,每次更换,都会让主机点检员忙碌近30分钟,还不算来回奔波的时间。“由于喉口阀极易磨损,不仅降低了脱硫生产的作业效率,还增加了我们的工作负担。这问题不解决可不行。”一个对检修更换时间过长问题而进行的技术攻关,在王振奎心中悄然诞生,并很快付诸行动。那段时间,王振奎每天跑3次脱硫现场,一蹲就是大半天,利用脱硫生产硅钢浇次间歇设计了一种喉口阀专用拆卸工具,可以对备件进行检查、处理,实现5分钟在线快速更换,提高了脱硫喷吹系统作业率。

这并非王振奎首次成为“发明家”。以往,转炉炉前吹氧、兑铁、加废钢、补炉时,会出现烟尘外溢的现象。王振奎曾带领班组成员尝试过诸多方法,结果都不理想。那是一年冬天,王振奎陪家人逛商场,刚推开商场大门,由空调吹出的一股强烈热空气自上而下俯冲而来,将冷空气全部隔绝在外。这个看似平常的现象,却在无意间点醒了王振奎,想法悄然出现:“如果在转炉炉前安装这样的设备,是否就能把烟尘隔绝在转炉里?”想到这里,他突然对妻子说了一声“我去加班了”,便迅速赶往生产现场,进行细致的观察研究。

解决方法顺势而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多年工作经验,王振奎想到了一个有着类似原理的解决办法,即利用转炉产生的热量,加上热水以产生水蒸气,再利用设备制造汽幕,以隔离烟尘。经历3个月的攻关与试验,想法最终落地,王振奎带领班组成员自行设计出一套转炉炉前烟尘扑捉设备——转炉炉前蒸汽幕,实现了节能环保炼钢,推动了鞍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诸多成果加身后,王振奎也先后获得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技术能手”、鞍山市总工会“安康杯”竞赛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但王振奎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在意这些,瞧,这位公认的炼钢设备专家、当之无愧的高技能人才代表,又奔走在一线巡检、技术攻关的路上了。


“老塔”又逢春

文|淡淡

时间:2024年7月16日

地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芳烃部芳烃装置区

王钧正在检查仪表控制阀。

三伏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芳烃部芳烃装置区白班班长王钧几乎天天都泡在装置里,因为他要好好想想,如何才能让年迈的二甲苯装置吸附塔重焕活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产运行至今,芳烃装置区已近30岁,在行业中属于高龄。装置区内有一大一小两套装置,其中小套装置早在4年前便因技术落后而停机。近年来,本就衰老的芳烃装置区,屡出“健康问题”。二甲苯装置吸附塔系统出现吸附容量下降情况,已直接影响整个装置的产品纯度和收率。经检验和数据分析,技术人员判断可能是大吸附塔内部出现微小机械泄漏所致。因为这种泄漏是不可逆的,且大吸附塔还未到大修周期,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恢复原有吸附容量,成为摆在大家眼前的难题。

面临生产瓶颈,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王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大吸咐系统加个“外挂”。外挂用什么?王钧盯上了那套处于闲置状态的小芳烃装置。“虽然它技术落后了,但吸附塔还可以利用,与现有吸附塔并联,将现有‘一头一尾’结构改造为‘两头一尾’。”王钧此话还未讲完,大家的心里就亮堂起来。经专家和装置厂家论证,这个想法切实可行。

老项目改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管线铺设、工艺参数调整,每一个细节都将决定成败。改造还要在不停车、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完成,难度可想而知。比如,若想实现王钧的想法,需在老装置里加设管线,这就是一个难题。不能影响现有设施,更不能引发安全隐患。为破解难题,王钧只得携1370余米新管线,外加若干阀门“上天入地”,见缝插针。施工时,为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班组成员一步也不敢离开现场,大家自动分班值守。在长达20多天的改造过程中,王钧更是吃住都在厂里,鲜有闲暇回家。

终于到了两套吸附塔合流的那一天,班组成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和技术人员一同密切关注装置的每项数据变化。经过一个生产周期,产品纯度达到了合格标准99.70。可还没来得及高兴,仅过了两个小时,产品纯度又降了下来。王钧和技术员不断分析原因,不断调试设备,终于将产品纯度提升至99.75的最高点。“从此以后,产品纯度稳定在最高点,每小时平均产量从刚合流的78吨提高到了82吨。”王钧自豪地说。对于老装置,每提高一吨产量,都是一道坎儿。在他眼中,装置就是班组的一员、一位老工友,管线就像老工友的血管,设备犹如老工友的器官,哪儿都不能出现问题。“都得细心呵护。”王钧说。

烈日下的芳烃装置区,组员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仔细检查每处细节。汗水顺着脸颊一颗颗滴下,他们却无暇顾及,因为他们心里正在琢磨,如何让装置产量“再上一层楼”,向83吨冲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