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带全班

文|张举
2024-10-31

人物名片:

左利志

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铣工班班长

左利志钻研加工工艺。

因工件结构变更,左利志加班加点儿在数控加工中心上修改参数、重新编程,终于在工序交割前将隔板赶制出来。作为公司的高级技师,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他来说已是常态。

入职30多年来,左利志凭着一股韧劲儿,熟练掌握了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多种操作技能,成为公司里公认的多面手。他的技艺,是岁月磨砺下的见证,是无数次挑灯加班、挑战“不可能”的尝试。

在他的世界里,工件不再是冰冷的金属块,而是倾注心血、追求完美的艺术品。“只要安下心,钻进去,就没有做不好的零件。”左利志说。

一次,公司为某研究所研制的天线方舱,在淋雨试验中一直不过关。经查找,是连接板密封性不好。改进密封性需要用一种进口密封条,但与之配套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公差必须控制在0.005毫米之内,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左利志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地研究、试验,带领班组成员反复论证,编程试制。为确保加工精度,他优化加工方式方法,制作的定样件拿到现场装配后,试验一次成功。

左利志所在的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属特种装备定点生产企业,经常面临定制加工难题。有一款产品的零件,以超薄、易变形的特性及严苛的尺寸一致性要求,给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工艺中,使用虎钳每次仅能夹持单个零件,效率低不说,废品率还居高不下。钻劲儿十足的左利志,自制了一种全新的工装夹具,巧妙地解决了批量装夹难题,可一次性稳固地夹持20个零件,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加工精度,实现了合格率100%,赢得了用户的赞誉和信赖。

他在生产中还发现,老式压板在更换螺杆时烦琐、不灵便。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他成功研制了免拆螺母压板,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时间与人力成本。这项技术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公司计划生产一批通用件,以往要经过9道工序才能加工完成。左利志采用四轴工艺代替原来的工艺,只需车工和加工中心两道工序就能完成,最大限度节省了人力、物力。

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的同时,左利志还注重带动班组成员整体进步。每天的班前会上,他都会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强化大家的记忆,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班组整体技术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抢修两昼夜

文|刘春明 曹曦

时间:2024年8月4日

地点:抚顺石油三厂

人物: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维修三车间西部维护班

4日深夜,抚顺石油三厂出现突发状况,一台承担年产120万吨中压加氢任务的关键离心式压缩机非驱动端干气密封件发生泄漏,导致设备紧急停机。西部维护班班长周海带领12名抢修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高温抗争的抢修战就此展开。

经过一整夜的排查、研究,班组人员初步判断事故由多次非正常停机后强行启动导致。为彻底排故并消除隐患,只能采取繁重但必要的措施:将机器上的数百个零部件全部拆卸下来,逐一排查。“工作量确实很大,”周海跟大伙儿说,“但要尽快找到问题、恢复生产,咱们就得‘紧张’起来——24小时轮班作业,吃住都在车间里。”

5日白天,在烈日炙烤下,车间里犹如桑拿房,给抢修工作带来挑战。为防止静电,保障检修安全,抢修人员作业时必须穿长衣长裤,头戴安全帽,汗水顺着额头、脸颊往下淌。为防止中暑,公司调来两台大型通风机,确保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抢修作业环境。

“大家要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对每一个零部件进行仔细拆解和排查。”在周海的带领下,西部维护班从细小的螺丝到复杂的机器部件,对非驱动端的外部连接管线、机器外壳、推力瓦、推力盘、径向瓦等逐一仔细检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5日晚8时,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在西部维护班拆下的非驱动端干气密封件内部,发现了结焦和硫化物残渣,这正是导致泄漏的罪魁祸首。厂家技术人员建议,为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应同时更换非驱动端和驱动端的干气密封件。

更换压缩机两侧干气密封件,轴瓦、外壳体及附属管线全面回装……又是一夜连续作战,6日清晨,随着最后一颗螺丝被紧紧固定,排故抢修宣告结束。经过紧张调试,压缩机在当天上午顺利重启并正常运转。

西部维护班成员平均年龄50岁,由13名经验丰富的机泵维修钳工组成。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无私的奉献,完成了一次次日常检修和事故抢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持续为企业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先进班组。      


“五讲”效应

文|李靖怡

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仪表三车间

车间开展技术培训。

“这里是液位低联锁,是不是需要接常闭点?”“联锁情况下是不是就失电了?”……8月19日,在仪表三车间举办的“五讲”分享活动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仪表维修工专业个人铜牌获得者李威,抛出的“PLC系统现场应用”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在场青工的求知欲。

仪表三车间现有员工68人,负责维护两个厂区的19套生产装置,地域跨度大等因素导致人员紧张、技术力量不足。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车间提出“缺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培训原则,以“五讲”,即班长讲、技术骨干讲、青年人才讲、老员工讲、优秀员工讲,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搭载“线上+线下”“课堂+现场”“理论+实践”的“3+”培训模式,全面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每周举行的“五讲”分享活动,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解答了青工们的疑惑,更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为车间、班组的高效运转和人才梯队建设注入了新活力。“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独立解决问题,感觉比自己得奖还高兴、还有成就感。”李威说。

“五讲”分享与“3+”培训的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培训的局限,激发了青工们学习技能的热情。

“每日一考、每月一测是员工的必修课,通过课题分配的‘一对一’‘仪起通’培训,攻克了重整装置干燥器、闭锁料斗和分子筛装置回转阀三大运维难题。”车间主任张坚说,“如今,不用领导张罗,员工一遇到问题就三五成群到培训室里展开‘头脑风暴’。”

将二维码应用到联锁仪表上,就是大家“头脑风暴”的创新成果。自打1081台仪表都有了二维码“身份证”,员工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仪表参数、联锁值等信息立马显示在屏幕上,极大地提升了维护作业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为守护好安全生产这条生命线,仪表三车间制定“八大岗位”责任制,列出47项任务清单,并编制了数字化巡检手册,确保每一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通过设立违章违纪“曝光台”,实施班组属地安全积分制并开展“轮值监护人”“安全寻宝”等特色活动,车间实现了现场零违章、设备零事故、员工零伤害目标。

如今,在仪表三车间,每名员工都自觉争当安全生产的践行者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装配纪录再刷新

文|康晓

沈阳天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40

晨曦中,沈阳天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装配班组迎来最忙碌的一天。班长吴小刚准时召集班组17名成员开早例会。“昨天超额完成任务,装配合格率100%,希望大家继续保持。”简要总结成绩的同时,吴小刚再次强调“保证产品按期合格出厂,是装配班组的第一要务”,要求大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时刻绷紧安全弦。

8:00

4名工人开始对几十个矿用支架进行组装调配。随着吊车臂缓缓降落,大家小心翼翼地将零件对准位置,只听“咔”的一声响,两组零件完美“合一”。

这样的完美,每天都在上演。许多看似轻巧简单的操作,都是班组成员反复研讨后拿出的高效方案。装配作为生产环节最后一道工序,装得快不快、质量好不好,直接影响公司的声誉和订单量。

10:30

装配现场,吴小刚带领大家向总重超300吨的大断面矩形煤巷盾构式快速掘进机器人系统发起“总攻”。“这套设备属世界首套,最重的单个零件就有20吨。”吴小刚说。

首套,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每个环节都是第一次操作。用户要求的时间紧,设备从设计到生产交付,要求必须在100天内完成。更为关键的是,整个设备属于全封闭结构,一旦组装,很难进行二次调整,也就是说,装配必须一次成功。

近20天来,面对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在吴小刚的带领下,17名班组成员,包括11名装配钳工、4名液压钳工、2名天车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高效完成装配任务。

12:00

午饭时间,大家还在想着装配的事。“单靠吊车,很难将几百、上千斤的零件精准安装到位。”吴小刚想起了组装第一台掘进机时,也曾遇到过类似挑战。后来他们自制了一台小型液压机,通过精细地调整液压机的高度和力度,成功将庞然大物稳稳当当地安放在了掘进机器人的预定位置。

13:00

说干就干,几名工人围在设备旁,仔细研究图纸,分析油杆与机器接口的特点,尝试使用吊臂吊装油杆。然而,几次尝试都因安装时油杆滑落而失败。

“思路对了,剩下的就是细节调整。”吴小刚鼓励大家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根据他的建议,工人们自制了一个拱形装置,巧妙地利用大螺栓的夹持力,将油杆牢牢地卡在中间,确保了油杆在提升过程中的稳定性。

16:00

借助拱形装置,油杆被稳稳地引导至设备的预定位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美再次上演——庞然大物被稳稳地装配到位。

公司研发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根据各矿区要求而定制设计的,外观相近,但参数、细节各不相同。对装配班组来说,每天都是新的挑战。

17:00

临下班时,吴小刚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在大家的创新智慧和心血付出下,班组只用20天,就完成了世界首套大断面矩形煤巷盾构式快速掘进机器人系统的装配和调试任务,创造了公司重大新品装配新纪录。

掌声、欢呼声,响彻偌大的装配车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