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贸库,与时光偕行

文 |星汉
2025-01-14

“一个大库,里面什么好东西都有,还有火车进进出出”,30年前,还是个孩子的孙巍,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了一个略带神秘气息的东贸库。

改造前的东贸库。

改造后的东贸库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木架结构屋顶。

第一代仓储园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贸库一直是有着光环的。

时间回到1950年,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和贸易部决定,要在沈阳东站南侧共同投资建设一座“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仓库”。那个年代,铁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高效物流的代名词,火车站就是天然的物资集散地,仓库也就成了火车站的好搭档。

决定了的事,很快就有了动作。第二年年初,沈阳城东的一片荒草甸,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到了秋天,由苏联专家设计的第一批五座库房建成。从此,它有了那个被老沈阳人熟悉的名字——东北贸易部储运局第一仓库,简称“东贸库”。

作为共和国第一代仓储园区,东贸库满足了仓储类建筑大跨度空间功能的需要。墙体采用红砖砌筑,设有高窗,屋顶是木屋架,上面的矩形天窗满足了室内采光的需求。为了防潮和隔热,库房还特地加高了台基,墙面开通了风口。仓库外,还铺就了连通沈阳东站的铁路专用线,这使得东贸库具备了铁路与公路两种物流运输方式。

1951年,朝鲜半岛战火正酣,全国的物资都在源源不断地运往作为大后方的沈阳。东贸库所在的大东区,不但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更是重要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于是东贸库便成了这个链条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后勤是战争的生命线,有了充足的补给,可以不再有悲壮的冰雕连,有的将是上甘岭战役后期令敌军胆寒的万炮齐发。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东贸库的脚步依旧向前,不仅是规模,还包括管理。

担任保管员的邸生春回忆,1951年东贸库刚建成时,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个人,但到了1964年,随着库房数量的增加,工作人员增加到了500多人,保存的货物也比初期增加了几十倍。“每月在专用线进进出出的火车有几百列,成千上万吨的商品运进来,付出去。品种上,也从1000多种,增至一万五六千种,绒绸缎、缝纫机,光布就有几百样。以前提货用手推车或者马车,1956年之后,一来就是几辆大卡车,一装装半天。”送货的目的地不只有城市,每当看到大批的缝纫机、收音机时,邸生春就知道,这是要给农村大集送货了。

仓库的管理也越发正规起来。在当时,保管员坐在屋里,只要把账本一翻,就知道货在哪儿,什么时候来的,品种质量怎么样。保管的商品,一垛一垛整齐极了。“不管拆包零付还是合装整车都能有条不紊,给存货部门节约了大量流通费用。”邸生春说。

而这一切,得力于东贸库在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由保管员和仓储专业人员经过实践创造的商品分区分类、货物专责制等一系列新商品保管方法。这一方法还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在东北地区和全国仓储工作先进代表会议上,获得国家商业部的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在不断出新的管理方法加持下,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东贸库一直在扩容和增加功能,还多了冷冻库、保鲜库、暖库、立体仓库等。在20世纪80年代的卫星照片上,东贸库内一排排露天存放的货物清晰可见。而这些变化,不仅述说着那个年代的欣欣向荣,更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

拆还是留,是个问题

大库里面什么样儿?这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孙巍来说仍然是个谜。在他小的时候,“门口管得非常严”,想进去看看完全不可能。

谜底的揭开是在2010年夏天。有一天,他路过东贸库,发现虽然门口依然有岗亭,但好像并没有人检查进进出出人的证件。他小心翼翼地进了东贸库,“里面都是各个公司单独租用的库房”。

作为火车迷,后来孙巍特地带着相机又去了几次,准备拍下装货卸货的场景。但让他失望的是,这里很少出现火车的身影。

也是在孙巍第一次壮着胆子进了东贸库这一年冬天,另一位老人儿“老琴”,也路过了东贸库,这对他而言算故地重游。1975年刚参加工作时,他几乎每个月末都要骑车20公里来这里对账,还曾经在1976年押运过救灾物资紧急赶赴地震后的唐山。后来他在自己的微信中写道:“这么多年了,库房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时代变了,它没有变,正如日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所言:“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和现代仓储物流园区的新建升级,占地17.5万平方米的东贸库渐趋没落。”

2020年,在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用地性质调整批前公示后,一个好消息传来:东贸库即将进行改造。这成了文史爱好者群中的热门话题:是全部拆掉,还是有选择地保留?

2020年5月4日,孙巍和几个朋友一起,最后一次来到改造前的东贸库。眼前的所见,和10年前的初见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时光凝固着,这些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仓库依然高大而厚重,不输往昔。

不知是不是准备搬迁的缘故,库区并没有过多车辆进出,也不见商户搬运库存物资的忙碌,一座座仓库之间,是稀稀拉拉的几辆“箱货”和“微面”,透着冷清。一棵榆树甚至顽强地从仓库的铁门中挤了出来。

货物和物件被堆在仓库门口,或整齐或杂乱,也有些被塑料布和帆布盖住。数以百计的汽车轮胎,挤挤压压密如鱼鳞,在仓库和仓库之间的空地上、库门边,挡住了铁轨的延伸。

在一大块帆布边,孙巍发现了一只唐三彩花瓶,一排小字“获国家金质奖”显示着它显赫的出身和昔日的荣光。从款式和磨损程度来看,它已经在这里待了很久。

这里需要一个改变。这年秋天,东贸库开始拆迁。

作为共和国第一代仓储园区,东贸库是城市宝贵的历史工业遗产。主持东贸库区域保护规划的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曾写道:“‘东贸库’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在沈阳乃至东北地区仓储物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建筑技术与艺术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仓储建筑的典型特征;其铁路与公路两种物流运输方式,在仓储建筑及仓储园区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最终,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得到了保留。这里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也成为时间留下的一道谜题。

更新的脚印

孙巍再次来到这里已是2022年,并非有意拜访,而是参加一个活动。

那个时候,东贸库的名字已叫作“时代文仓城市公园”。一个“仓”字,延续着这里的历史和传统。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园区,而非私享式的园林。

孙巍当年拍摄过的2号库和6号库如今分别叫作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时代剧场和英雄故事体验馆。关注文保和城市历史近20年的他知道,老房子保护的要义,是如何使用它。

意外还在于它如今的模样:虽然外貌堪称“暴改”,但当年的神韵还在——当年的库门被保留下来,成了主入口、次入口;被漆成粉色和黄色的墙面,回归清水红砖的本来模样,原有的油漆和水泥被人工打磨掉,操盘的是负责故宫维修的团队。

更大的意外则来自老仓库的棚顶。抬头望去,木质屋架依然阵容齐整如同阅兵方队。“比某些文创园落架大改好得多。”孙巍说。

这些屋架曾经深深打动东贸库的改造工程设计团队。初见时,“震惊于自然光透过高侧窗后对室内木结构的渲染,都觉得应该把这种感觉凝固下来”,但去南方考察后,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先例可以沿用:根据消防规范,木屋架不能起承重作用。

然后就有了现在的方案:隔着3个木屋架,换一榀灰色的钢屋架来承重,木屋架仅起装饰作用,但钢屋架的设计和木屋架保持了一致,同时拆掉的木牚也被装了回去,这样就在视觉上保持了原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感;仓库的墙壁,增加了一些斜面外窗,它们和墙上原有的高窗、门玻璃,双坡屋顶上矩形的天窗一起,让“阳光满屋”成为现实。

总之,建筑还是原来的建筑,原来的味道依然在,但用的是现代的材料、工艺和理念。比如6号库外,一面占据仓库西侧全部墙体的巨大“东北文艺复兴”主题墙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景致;内部的城市英雄纪念馆,已成为介绍东贸库乃至大东区这个沈阳民族工业起点的窗口,记录着当年东贸库故事的张张报纸就是见证;更远处的几间库房,也在等待着有新的用武之地,方案已经规划完毕,只待动工。

在陈伯超看来,这里“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个样板和沈阳城市更新的成功实践”。

象征着时代印记的铁路依然在园区中有着一席之地,一部分穿行于玻璃板下,另一部分用不同颜色地砖搭配成铁轨的模样,上面镌刻着库房侧立面的造型,以及东贸库在时代中的脚步:1950年,东贸库的开始;1954年,东北地区国营商业系统先进单位;1979年,全国商业部门仓储安全先进单位;1993年,“中华老字号”企业;2020年,入选《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

这是它的脚印,在时光中,沿着从历史开往未来的火车一路前行,留下一个潇洒而全新的背影。作为2024年央视中秋晚会的取景地,央视的镜头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里——东贸库在告诉世界,现在,就是它新的青春。

“改造得怎么样?”当把这个问题再次抛给孙巍时,他微微一笑,没有多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