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新生活

文 锦一
2025-04-23

本期面对•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总工会创新职工服务模式

作为东北地区的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市高新区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遭遇产业转型带来的挑战: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让他们真正在这里扎根。

为解决这个问题,大连市高新区总工会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与职工同成长、共进步。他们建立一个包含192条定制班车线路的交通网络和每平方米24元的职工公寓,解决了职工的通勤和住宿问题;依托文体自组织和嵌入式企业托育点,实现了工作场景与生活社区的无缝对接。在近50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背后,是工会年均举办的数十场赛事所释放的创新活力,也是6万余名职工在工会培训计划后所展现的归属感答卷。高新区用实践证明,真正的人才高地,必定是充满人文温度的家园。



大连市高新区凌水街道大有青春公社的职工公寓,为辖区企业职工提供了1344套廉价优惠的住所。

听职工

位于大连市区西南部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聚集了3000余家企业,近20万职工。由于位置相对偏远,周边居住配套设施并不完善,职工的住行问题一度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

“提高职工的生活品质,得从衣食住行的细节入手,帮他们减少工作之外的负担。”高新区总工会宣教部负责人顾典说。在意识到辖区内职工的通勤和居住问题后,高新区总工会开展了一次覆盖全区职工的调研行动。一份《关于摸排职工通勤和住房情况的通知》的邮件投递到各企业工会主席的邮箱里,当天,几乎所有职工都参与了调研。

“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大优势。”顾典说,2010年左右,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工会想要办一场活动,甚至下发一条通知都不容易。但高新区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每个公司、每名职工都有电脑,让工会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到位。

很快,高新区总工会收到了反馈结果,有高达74%的职工提到了同一个问题——高新区内公交线路只有8条,高峰时段根本无法满足职工需求。这一问题引起了高新区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工会意识到,职工的通勤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于是,高新区总工会与高新区管委会交通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详细阐述了职工面临的通勤困境,并提出增设公交线路、调整班次密度的建议。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们还组织了一次由职工代表、企业管理层和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职工线路优化方案。

“最终,我们听取了职工的诉求和建议,用现在的话讲,叫听劝。”顾典回忆,高新区总工会一方面积极与校车公司沟通协调,让白天闲置的校车在非高峰时段承担起接送职工的任务,以缓解公交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探索建立职工通勤车制度,通过工会补贴的方式,与大连交运集团“散客服务中心”合作,为职工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

截至2025年2月,高新区总工会累计开通定制班车线路192条,有固定乘客1.7万余人。无论是住在市区最西端的旅顺还是最东端的东港,班车都能覆盖。

在衣食住行里,成本最高的无疑就是“住”,这是一个区域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一次季度职工代表座谈会上,高新区总工会敏锐地捕捉到职工“租房贵、通勤远”的痛点——月租金支出占工资比例超35%的职工超过七成。这直接推动了职工公寓项目落地。

“职工公寓到今年正好第十年。”2015年,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支持下,高新区总工会牵头,协调国土、人社等部门,将凌水街道王家村“青春公社”公租房项目改建为职工公寓。

10年间,职工公寓始终维持每平方米24元的月租金标准,这也源于工会每年开展的‌职工收入动态调研。在租房动辄两三千元的大连,这样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职工申请入住。这一举措解决了2000多名职工的住房难题。

2023年4月,高新区总工会把服务更进一步,将职工公寓的闲置区域转化为占地3500平方米的文体培训中心,实现服务功能从基础保障到价值创造升级。在文体中心里,职工不仅能接受烘焙、茶艺、插花等多种免费培训,还能根据自身爱好报名瑜伽、舞蹈、器乐等课程。后经职工建议,文体中心里还开了一家城市书房。‌

“住行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一定是职工群体。工会要做的,就是把职工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顾典说,高新区总工会始终坚信,只有真正站在职工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准确的服务。

由高新区总工会主办的2024“工会杯”职工骑行台挑战赛,吸引了百余名职工报名参加。

由职工定

“我们的舞蹈超级棒!”2025年1月27日上午,埃森哲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的徐松雪拿着手机,兴致勃勃地和同事们一起观看大连高新区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刚刚发布的职工线上春晚视频。她是公司舞蹈团负责人,看到自己的节目被安排在开场,高兴得不得了。

“听说今年报名的舞蹈节目有10多个,我们每天下班都在文体中心练习,生怕被刷下去。”徐松雪说,她最初只是一名舞蹈爱好者,后来加入了高新区总工会组织的舞蹈协会。工会不仅提供固定的训练场地,还出资聘请了专业的舞蹈教师,让她有了在舞台上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只是高新区工会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的一个缩影。在高新区,像徐松雪这样的职工文体爱好者还有很多。2014年,高新区总工会决定组建一些职工文体活动自组织协会,丰富职工8小时外的生活,这个任务落到了高新区总工会宣教部工作人员唐鑫肩上。

“做这个事儿不难,但是想做好可不简单。”唐鑫介绍,在高新区的劳动大军中,90%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职工,这里是全国罕见的人才密集区。职工既年轻、有素质,又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只建立传统文体项目协会,他们未必能买账。

为了吸引职工的参与,唐鑫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他们决定打破常规,“把所有权利都放给职工,想成立什么项目的协会都可以,而且协会是自组织模式。换句话说,工会只提供资金和规则,其他全部由职工自行决定。”唐鑫说,随之而来的,是职工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和活动质量的显著提高。

“唐哥,能组织个匹克球协会吗?”这项起源于美国,结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特点的新兴运动,在大连并不普及,更别说在高新区了。但唐鑫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下来:“没问题,只要大家喜欢,我们就支持。”紧接着,各种潮流文体活动的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飞盘、射箭、脱口秀、播客……

在文体协会管理中,高新区总工会也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协会里,协会成员通过民主推荐选出一名会长,带领职工骨干开展协会日常管理和各项活动协调工作,实现了职工的自主组建、自愿参加和自我管理。”唐鑫说,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培养区级职工文体活动自组织协会26个,职工参加活动人数累计超8万人次,覆盖全区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

在协会的运作过程中,高新区总工会退居幕后,以推手的形式大力支持和协助。他们不仅为各协会提供了活动场地和必需的器材设备,还定期组织各类比赛和活动,确保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

解职工忧

时间一年年过去,年轻职工也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求日益凸显。高新区总工会觉察到了这一变化。“职工的需求在变化,我们也要跟着成长。”顾典说。

一次,一家企业的工会主席找到高新区总工会,希望工会能帮助解决职工在生育和抚养孩子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那些哺乳期的女职工,她们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许多人难以平衡。

“生完孩子回来上班像打仗,卫生间里吸奶更让人难堪。”这位工会主席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顾典心上。经统计,全区有超过七成的哺乳期女职工遭遇过无处吸奶的尴尬,有近一半女性因育儿压力萌生离职念头。

面对这些扎心数据,高新区总工会迅速打出组合拳。他们以“女职工不出厂房、不出楼宇”为主要原则,陆续开设了190多个母婴室,为备孕期、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提供休息空间。这些母婴室不仅配备了舒适的座椅、干净的婴儿床,还有完备的卫生设施和紧急呼叫系统,确保女职工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此外,工会还联合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育儿知识讲座,帮助女职工更好地应对育儿挑战。

“传统的哺乳假制度,不仅企业执行得不好,还会加剧职场歧视。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加人性化的制度。”顾典说,高新区总工会和园区内企业进行了多次沟通协商,最终决定采取灵活多样的休假制度。比如允许女职工在哺乳期内选择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或者分段休假等方式,以便她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

“在高新区,职工工作节奏快,加班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夫妻双方均为职工或其中一方家庭成员在外地的情况也很常见,导致育儿问题增加。”顾典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新区总工会在2018年启动了寒暑假子女托管班项目。

项目启动之初,高新区总工会遭遇的最大难题是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为了确保每位教师都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工会制定了严格的招聘标准,使得招聘过程一度陷入僵局。幸运的是,高新区教育局伸出援手,推荐了许多合适的人选。后来,工会还对招聘来的教师进行了全面培训,并主动与区内多家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引入了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丰富托管班的教学内容。

得益于大连市总工会与高新区总工会联合承担超90%的托管费用,寒暑假子女托管班真正实现了职工子女零费用托管,企业仅需承担剩余小额支出。这种“免费不离岗”的托管模式,叠加专业师资保障的教学质量与办公园区内的接送便利,使得工会托管班成为高新区双职工家庭的首选。

2025年寒假还没开始,中电金信公司“亲子工作室”托管班就因提前满员关闭报名通道。受场地限制,亲子工作室只有40个名额,每年报名都需要拼手速,而今年寒假留给职工的报名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

“下个假期,我们准备换个大房间,尽可能让所有职工都能享受到这项福利。”中电金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亲子工作室接收的孩子为小学1—6年级。他们准备向高新区总工会申请开设假期自习室,将初中生、高中生也纳入托管。

“10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很听劝,眼睛紧盯着职工的需求。”顾典说,听劝也成了高新区总工会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的秘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职工为本”的服务理念,为高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