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沈阳故宫的飞檐下悬着三寸冰凌,朝阳为红墙镀上金边,这座历经400年风霜的古老皇宫,迎来了春节期间最大的客流高峰。
23岁的交警崔芷硕站在宫墙外的十字路口,第三次调整了自己的帽檐——这个动作已成为他应对镜头的本能。游客涌过来,要与他合影,他站在游客中间,露出了标准模式的微笑。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裹不住游客的兴奋,一位身着格格装的姑娘害羞地问同伴儿:“我是不是‘红温’啦?”这样的小故事,每天都在故宫外上演,崔芷硕始终微笑面对。
2024年深秋的一个午后,刚毕业的崔芷硕骑着摩托车在故宫附近巡逻。交警威严的装束与青春的面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幕恰被路过的游客捕捉,短视频“沈阳最帅交警”冲上了抖音热榜。这条视频引发的蝴蝶效应,让崔芷硕始料未及。此后,故宫门前小小的十字路口,成了他每日固定的执勤点位,早上7时至下午4时,风雨无阻。
执勤点位上的崔芷硕就像被装进了透明橱窗,他的警徽、模糊的呼气,甚至他调整帽檐的0.3秒——每一刻的表情和动作似乎都会被手机记录、被网络转发、被公众审视,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年轻人,仿佛经历了一场现代生存实验真人秀。
谁也不知道,这波流量的潮水会何时退去。对崔芷硕来说,他不知道该不该让潮水退去。当文旅消费进入4.0时代,崔芷硕的意外走红成为城市IP孵化的完美样本。执勤点变成打卡点,当一个人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是机遇更是考题。年仅23岁的崔芷硕想不了那么多,他能做的就是站在那里,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看起来大方得体。面对游客的合影要求,他会注意调整帽檐和警徽。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里,7层衣物和热鞋垫、暖宝宝成了他的依靠。这种冷热交织恰如他内心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状态——既要保持指挥交通的绝对理性,又要及时平复镜头前突然涌动的未知情绪。
随着文旅产业从“景观消费”到“情感在场”的转型,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观看静态的地标,而是渴望与具有人文温度的符号互动。崔芷硕的警徽、微笑,甚至调整帽檐的瞬间,都成为“Z世代”年轻游客情感体验的一部分。这样的流量如同一把双刃剑,虽然迅速提升了个人或者城市的知名度,但是也带来了浮华与喧嚣。
崔芷硕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互联网投射的关注当成个人的能量。比起流量和数据,让更多的人对沈阳这座传统老工业城市的历史知之并心向往之,才是他受到关注的更大意义。正如沈阳故宫的冰凌,既会以刹那芳华赢得万众瞩目,又会在消融后化作文化滋养土地。
崔芷硕为游客指路。
正月初三早上,沈阳故宫门前聚集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中街与沈阳故宫紧邻。夜晚的中街人流涌动,崔芷硕在朝阳街与钟楼南巷十字路口指挥交通,这也是他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2024年12月,一条《沈阳故宫前交警派勤引围观!帅气交警成游客打卡点》的视频冲上抖音热搜榜,崔芷硕成为网红交警。
崔芷硕(前一)2024年毕业于辽宁警察学院治安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