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工厂的地方,一定就会有文艺。
生活比电影更精彩
曾几何时,从厂报、厂志、厂歌到厂服、厂徽、厂花,到厂办演出团队、剧社、文学社乃至厂办学校、电台、电视台,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大厂里被全天候覆盖。在当地居民的眼中,大厂里的生活犹如小说情节,让厂子里的人没法低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沈阳有不少产业工人是从山东、河北的“关里家”过来的。有些厂子里一个车间的工人都是同一个村子来的,这些人又住在同一个职工大院里。下班后,路灯下大院中心的空场就成了全体居民的大舞台,从国际形势到家长里短,从厂子效益到都市传说,一聊就到深夜,有时还会唱两句。
就像电影《二十四城记》里,陈建斌饰演的宋卫东所说:“我们就是个独立的世界,跟城市里的人都没什么关系,我们连自己的汽水厂都有,夏天就去领汽水……要说我们这些孩子跟市里有啥关系,那最多的就是打群架了。”
如今,众多文创园区、艺术街区都选址在过去的老厂区或者宿舍,还有若干小说和影视剧的故事背景,正在工厂里源源不断地生成。
这些年,“东北文艺复兴”的说法一度爆火,但在懂得东北,特别是懂得大工厂的人看来,大概要把它划成一个伪命题,至少也要皱皱眉头。就拿当年编排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来说,小厂只能排其中一两幕,排全本的只能是大厂。为啥?就算不谈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光是选演员就没法相提并论。大厂动辄上万人的体量,基数够大,从不担心挖不出能人。
昔日那些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弹着吉他、踏着舞曲步点儿、唱着京剧 或者流行歌曲的年轻人,如今还没有彻底老去。他们抄起昔日玩得不能再熟的萨克斯、贝斯、小提琴、电子琴,杀进公园、绿地、社区活动室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只拿一个麦克风的您也别小瞧,小心甩出一首谷村新司的《昴》,让你大跌眼镜。更不用说,这些大工业时代的文艺青年,也没少把大工厂中的文艺范儿传给下一代。
总之,这里从来没有让文艺气息消失过。
至今仍是精神家园
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里,拆迁前的厂区显得有些暗淡,但在很多人眼中,那里至今仍是精神家园。
前段时间,沈阳铁西区的一些楼盘联袂办了一次房交会,口号就是“在工作的地方生活”。铁西几十万产业工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足够亲历者和后来者反复书写。近年来表现铁西的影视剧不乏精品,或许这就是原因。
2015年的电视剧《家在铁西》,保剑锋和王艳主演,讲的就是20世纪90年代铁西区的人和事儿。这部豆瓣评分8.0的剧没有大火,但老铁西人看了都很喜欢,说剧里的厂房、宿舍楼都是他们当年亲历过的样子。没有凶杀、暴力和复仇,只是把那个时代的故事娓娓道来,却显得更加震撼人心。
剧中的大厂技工正直木讷却身怀绝技,为国家为厂子默默奉献了青春和财富。剧里的厂房经过烟雾的熏陶而有些灰暗,但在人们眼里却无比透亮、安稳。这部剧是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拍的,有意思的是,同年它的另一套人马还出了一部剧,叫《琅琊榜》。
2023年“剧王”《漫长的季节》,故事虽发生在一座叫作“桦林”的小城,但第一集就提到沈阳。饭店里的啤酒是铁西区出产的“雪花”,主演范伟、秦昊更是沈阳人。它不是纯工业题材,但背景是国营大厂及其当年的工友圈子。让沈阳的演员走进那工业风浓重的厂区和街巷里,就像鱼儿入水一般熨帖,浑然天成,动静得宜。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文学顾问班宇也是沈阳人,把他请来本来只是想把剧情“顺一遍”,但班宇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很多理解。原因无他,剧里头讲的事儿,他大多听过甚至亲眼见到过;剧里的人,原型很可能就是身边的熟人。剧外还有一颗彩蛋:这部剧的拍摄取景地之一昆钢及其生活区,正是三线建设时期东北的援建产物之一。或许正是如此,同样出身东北的导演才能在西南完美复制一出东北背景的爆款大戏。
喧宾夺主的工业元素
10多年前,在面对《钢铁年代》这样的纯工业剧时,观众应该不会预料到,剧中车间深处和筒子楼宿舍这样的场景,在某一天成了刑侦悬疑剧的常用背景。
工业区特殊的形态、因工业设施而被加强的戏剧感,还有车间里那种充满想象张力的氛围,都为剧情添加了不可或缺的“辅助”。电视剧《我是刑警》中,第一案发生在矿区小城,迷宫般的厂区路网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家属区里,工友和街坊对生活中出现的反常现象,有着如捅破窗户纸一般的敏感;刑侦专家对案情的深入分析,建立在对工厂生产和运维规律的充分调查研究上……工业元素从初期的视觉背景效果,一步步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
当然,若干影视剧选景在老厂区,是看重其“废土感”,就是和欧美“废土电影”一样,通过将作为背景的现实元素彻底虚化,通过强对比彰显剧情人物的存在感和象征效果。现在很多文创园区选址在旧厂房,看中的也是这一点。
不仅是刑侦悬疑,喜剧片也看中了工业元素,电影《你好,李焕英》《哥,你好》的剧情都采取穿越到昔日大厂的模式。不同的是主角分别是女儿和儿子,相同的是厂子里人山人海的集体生活,以及紧张火爆的技术大比武名场面。
不过在这方面,迄今国内最成功、将工业元素作为背景并形成范本的电影是《钢的琴》。30多年前的东北钢铁厂里,高耸的烟囱、成片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带给人刀砍斧劈般的沉浸式观影效果。影片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长得就像在厂子里从小泡大的人,比沈腾和马丽更像,只不过他们的电影挂着喜剧的标签,却不是喜剧。
《钢的琴》是在“后工业时代”前夜发生的文艺故事,是造出了真正的“钢的琴”,那是一次真正追求极致工业审美的作业。可能会有很多人去《抓娃娃》的拍摄地打卡,但他们需要自我疗愈的时候,更可能会去看《人世间》和《钢的琴》。那是对曾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尊严而努力生活过的人们的真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