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标志性建筑双子塔。
一步直达人间仙境
2022年,我和闺密楠开启了一场马来西亚之旅,纪念我们大学毕业10周年。
飞机落地吉隆坡,我们乘坐出租车到酒店。司机是一位矮胖敦实的华人大叔,热情善谈。一路上,他介绍了一些植被和建筑,还不时提醒我们一定要用手机记下必打卡的当地特色美食。聊得兴起,他说:“马来西亚环境好、食物好,在这里生活非常快乐,你们来玩更得快乐加倍。”于是,在广袤自然与热闹城市尚未向我们张开怀抱之时,这趟旅程就被司机大叔定下了快乐的基调。
马来西亚有两条经典旅游线路:西马城市游和东马自然风光游。我们的行程横跨西马、东马,大汉山国家公园与仙本那的大海是核心游玩项目。
作为全球17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马来西亚森林覆盖率达54%,其中11.6%是原始热带雨林。大汉山国家公园网站上这样介绍:“大汉山已经存在了1.3亿年,这意味着这片森林曾经是恐龙的栖息地。”
抵达大汉山国家公园,要乘坐渡船,宽阔的河流将附近的村庄与雨林分割开来。我们住在公园中的度假村,位于雨林边缘。出门步行几分钟就是雨林入口。透过厚且密的枝叶,能看到大猴子带着小猴子嬉闹,甩着长尾巴攀爬追逐,人要是离得近了,还有负责警戒的猴子发出气音“呵斥”。
乘坐小船前往不同目的地:水道宽阔,两边是连绵不绝、百看不厌的森林。登上陆地后,我们体验了全世界最长吊桥。吊桥距离地面40米,长530米,分为6段,每段架设在两棵百米高的大树中间,间隔15米左右允许一人通过。
与吊桥相比,雨林徒步就比较“纯天然”了。我们一路爬石头、过小溪,不好走的地方只有一条简易粗绳供游客拽着。导游教我们如何迈左脚、捯右脚,踩着几块稳当的石头艰难爬过去。一路上,我们看见了1条蛇、4只竹节虫、3只黑蝎、1只毛蛛和4条褐蛇。我和楠在大学寝室里曾因为看见一只蟑螂而吓得抱在一起,能坚持完成雨林徒步,我们都觉得相当了不起。或许走出城市,进入丛林,有些事儿就不是事儿了。
导游兼船夫,他拿着手电筒在树林里来回扫射,告诉我们,反光的就是动物的眼睛。在他的指引下,我看到了好几只站在枝头睡觉的彩色水鸟,藏在石头间呆头呆脑的蛙,还有一条半夜莫名其妙在沙滩上狂奔的野狗。
大汉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静谧中富有生机,吸引着我们以一种天然的方式,无限地接近它、感受它。
“仙本那归来不看海”,那里又是另外的感受。仙本那是沙巴州斗湖市的一个县,曾经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自从被发现后,纯净的白沙滩、摇曳的椰树林、如绿松石般的西里伯斯海轻轻拂过五颜六色的礁石,就成为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远行。
来仙本那,必须体验潜水。无论是浮潜还是深潜,都有五彩缤纷的热带小鱼和我们同行,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大海中央的水屋体验绝对是仙本那之行的亮点。我们在汶汶岛外两公里的一片珊瑚浅滩上住了两晚。一条20米左右的木栈道从水屋群延伸向大海深处,涨潮时,水屋区域的水深也不会超过一人高。
从水屋向四处望去,只有远远的几处屋子沿着同片浅滩延伸过去。水屋被色彩缤纷、奇形怪状的鱼群和大片珊瑚包围着。虽然可能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珊瑚已经白化,但从整体色彩来看,这片海依然是富有生机的。白天,这里是高饱和的蓝;夜晚,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在大汉山国家公园雨林里,我们曾尝试过钓鱼,总是空手而归。但仙本那就完全不一样,哪儿都是鱼,看什么都是鱼。“上海—斗湖的季节性航班开通了,等有机会我们再去一次仙本那吧!”今年春节期间,我收到了楠发来的消息。虽然嘴上说她玩物丧志,其实我已经在内心开始筹划“一步直达人间仙境”的旅行了。
马来西亚姆鲁国家公园的清水洞。
中国痕迹
结束了自然探险,我们决定听司机大叔的话,用味觉和影响感受城市带来的快乐。
在吉隆坡亚罗街夜市,我们穿行在人潮涌动的街头。街道两边全是手脚麻利的小摊贩,有卖榴梿、椰子、芒果等水果的,有卖特色调料的,还有卖炭烤鸡翅、沙嗲肉串、炒粿条、生蚝煎蛋、各色海鲜烧烤、肉骨茶的。
夜市里人头攒动,店主在路边热情地与游客打招呼,有人还会说中文。我们选择的那家海鲜店店主询问了每桌客人的国籍,然后用相应的语言高歌一首热门歌曲,汉语、英语、韩语……真没想到餐饮店的店主居然是个“语言天才”。
其实,马来西亚本就是一个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国家。“马来”一词源自Malaiur或Malayadvipa,译为“群山之地”。它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属于亚洲热带型雨林气候。或许是因为处于热带,过于温暖的气候烘托了马来西亚的热闹程度,司机大叔的幸福感是否也缘于此呢?
自然环境优良也是马来西亚国民幸福指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热带雨林到美丽海滩,从高山到河流,马来西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赢得各国人士青睐。得益于此,旅游业自然成了马来西亚的支柱产业。有数据显示,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三大游客来源国,仅次于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政府一直致力于提供全民医疗保健服务。当地拥有完善的公共医疗体系,包括医院、诊所和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在东南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这无疑也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砝码。
此次行程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痕迹”遍布马来西亚。在吉隆坡机场等出租车时,“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故乡小调传入耳中。仔细一看,蜜雪冰城旁边还有一家霸王茶姬。
除了茶饮,国内的零售、电商品牌也纷纷落地马来西亚。它们看重的不仅是东南亚的人口红利,还有其较高的互联网渗透率背后社交媒体和在线商务的潜在市场。当地的文化形态与中国也存在一定相似性,这恰好为品牌输出疏通了道路。我和楠虽然身处异乡,但完全没有“为异客”的孤独感。
“留恋”的味道
来到马来西亚,我和楠仿佛来到了“榴梿乐园”。上大学时由于“经费”不足,我俩经常分吃一盒榴梿。很难说清为什么会对这种又臭又香还贵得离谱的水果情有独钟,只记得最初在一家蛋糕店试吃了一块榴梿面包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
榴梿似乎是东南亚原产水果中最不受欧美人待见的一种,相比之下,中国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我国最早对榴梿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员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这么形容榴梿:“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则五六瓣裂开,若臭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
“赌尔焉”后来被暹罗华人取名“榴梿”。正因为有“流连忘返”之意,它也成了华人下南洋之时深刻又复杂的情感寄托。
据多方考证,马来西亚和印尼是榴梿的原产地,之后才移植到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整体来说,马来西亚榴梿品种丰富且风味差异大,果核较小,肉质柔滑细腻,香气更浓烈醇厚,甜中还带着些许的苦。
我们还品尝了许多特色美食。当地有马来菜式、印度菜式和中华菜式,它们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同时也相互影响。可以说,马来西亚的饮食特色,也反映了种族文化的多元性。
马来菜味道浓烈、辛辣、芳香,融合了许多东南亚常见香料的丰富味道。在马来人文化里,每逢重大节日或活动,邻居们都会围在一个大锅旁煮牛羊肉或咖喱鸡。马来菜最有代表性的是椰浆饭,米饭是添加了新鲜椰奶和班兰叶煮制而成的。一份传统的椰浆饭要搭配江鱼仔、花生米、黄瓜切片、特制叁巴辣椒酱等一起食用。向来对椰子不感兴趣的我只是浅尝辄止,楠则非常喜欢。
印度对马来西亚菜式的影响始于19世纪。当时,大批印度移民作为合同劳工被带到马来西亚,在橡胶屋和铁道上工作,印度菜由此在马来西亚扎根。印度菜式几乎不使用咖喱粉,使用的香料是姜黄、孜然、辣椒、小豆蔻、丁香、肉桂、胡芦巴等的研磨组合。
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祖辈来自我国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马来西亚的中餐就以粤菜、福建菜、海南菜、潮州菜和客家菜为主。与马来菜、印度菜相比,中餐会比较温和。
马来西亚还有一种独特的娘惹菜系,它是马来人和中国人结合的后代,将中国烹饪技艺与马来香料完美融合,创造出的层次丰富、风味独特的美食。
于我而言,马来西亚的任何菜式都不抵榴梿带给我的回味浓厚,它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等待开“盲盒”的温馨画面,也是和好友一起手抓榴梿、吃相狼狈的嬉笑打闹。每每吃榴梿,在马来西亚的美好回忆就会在脑海里闪现,嘴里甜丝丝的,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