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匠心 忆制造

本报讯(记者武萌)
2025-05-09

图为省图书馆工作人员讲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朱显志 摄

5月6日,“清风匠心——劳模精神主题展”与“记忆中的‘辽宁制造’”主题陈列展,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红色“六地”文献馆开展。

本次展览以历史为根、科技为翼、人文为魂,全景展示了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辉煌历程。实物与数字相融合的独特方式,展现辽宁劳模和产业工人的精神品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展柜中的珍贵实物,诉说着劳模的奋斗故事。“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的奖章、老照片,以及1966年《人民日报》刊发的学习社论,重现了她在1953—1959年间完成107项技术革新的拼搏岁月;“歼8之父”顾诵芬签名的飞机模型、设计手稿与证书,见证了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先后参与主持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II等机型设计研发工作的峥嵘岁月,彰显了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奠基人之一、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开拓者的严谨与担当;全国劳动模范杨建华的工装、焊接工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广林使用过的工具,承载着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倾注的心血。

数字展区同样精彩纷呈,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孟泰、王崇伦等劳模的奋斗故事。“孟泰仓库”里上万个零件,是他廉洁奉公、爱厂如家的有力见证;王崇伦坚守生产一线,拒绝特殊待遇,以“万能工具胎”创举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真谛。参观者凝神观看,不时低声交流,仿佛穿越时空,与劳模们赤诚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在“记忆中的‘辽宁制造’”展区,一件件展品勾起了参观者的回忆。在双喜牌压力锅展柜前,一名退休老工人感慨地说:“这是沈阳的骄傲啊。看到它,就想起大家齐心协力搞生产的年代,劳模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一旁的东方齐洛瓦牌冰箱,也勾起了人们对上世纪80年代丹东企业从军工转向民品、引进技术、年产30万部冰箱的记忆。那句“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便会想起东方齐洛瓦”的经典广告语,更是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这场展览不仅带领参观者回顾了辽宁工业发展史,更深度挖掘劳模精神内涵,为传承工业文明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