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亩稻田里的创新农人

本报记者 于璇
2025-07-01

奋斗寄语

我要不断探索致富增收新途径,开创属于咱农民自己的新天地。

——洪蕴来

6月末的沈阳骄阳似火,沈北新区七彩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洪蕴来穿梭田间,专注地观察着稻苗长势。望着绿油油的稻苗,他眼神中满是慈爱,这些都是他悉心呵护的“孩子”。

洪蕴来不仅是合作社领头人,还是一位怀揣农业梦想的高级农业技师。今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是对他多年来在农业领域辛勤付出的极大认可。

2005年,洪蕴来投身水稻种植领域。没有经验的他前往黑龙江,虚心向当地稻农学习种植技术。为掌握关键技术,他长时间“泡”在水田里,观察水稻生长的每个节点。洪蕴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种出高产、优质的有机大米,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从最初的50亩土地起步,洪蕴来带领沈北新区石佛寺地区农民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如今已发展到8000余亩。他向农民承诺,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都会按照约定价格收购他们的稻米。为提高水稻种植附加值,洪蕴来决定延伸产业链,进军稻米加工领域。2005年,他东拼西凑30余万元,购置了当时具有国际水准的加工设备,并创办沈阳辽北七星米业有限公司。从选种、育苗、插秧、施肥到除虫,他对稻田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他说:“我们的稻田地外边缘都设有围栏,可以有效防止外界污染,确保稻米品质。”

从散户种植到合作社种植,从小作坊到正规企业,洪蕴来带领村民实现了从普通水稻种植向高品质有机水稻种植的跨越。2010年,他大胆创新,在当地探索“一田两用稻田蟹”模式。当年,稻田里不仅养出了鲜美螃蟹,还产出了口感更好的大米,自然卖出了比普通大米更好的价格。他把养蟹的全部收入分给大家,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他合作。

这几年,洪蕴来在土地上不断探索创新。他推行标准化种植、绿色生态种植和立体化种植,让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幅提升。如今,越来越多机械设备被投入到插秧等种植作业中,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洪蕴来的带领下,沈北新区的稻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