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奋斗印记“焊”在能源动脉上

本报记者 武萌
2025-07-02

奋斗寄语

作为石油战线上的一名普通焊工,我要坚守岗位、持续创新,为国家能源建设添砖加瓦。

——张亮

6月27日,西气东输三线中段枣阳—仙桃第二标段施工现场温度接近40摄氏度,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电焊工张亮正操控自动电焊机,在直径1422毫米的钢管上焊出细密的鱼鳞纹。

从业16年来,张亮像极了他老家院里那株攀援的牵牛花,向阳顽强生长。在陕京四线项目,26个机组在湖北随州的山脊上排开,他沿山岭来回调试参数,磨破了3双鞋;在山东管网项目的大雾天里,他曾用浴霸烘烤被冷凝水浸湿的焊丝,这套“钓鱼箱保温+浴霸烘干”的土办法,竟治好了进口设备的“水土不服”。

如今,能源管道建设正逐渐向山区深入,不仅铺设坡度大,有时还要在隧道内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面对种种困难,张亮和技术团队增加设备数量、改进吊装方式、优化运输路线……这些措施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张亮仍觉得不够理想,开始琢磨新的方案。

一次,张亮和工友谭永亮聊起孩子的事,张亮说:“我儿子最近特别爱玩小火车过山洞。”两人盯着手机视频里孩子玩的小火车模型,突然有了灵感:轨道小车或许能破解大口径管道的运输难题。经过3个通宵的攻关,张亮绘出图纸,并在一个月内把车造了出来。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小车应用在闵月支干线项目的4条隧道施工中。穿梭在隧道里的钢铁“小火车”,将狭窄空间内的施工效率提升了55%,该项成果还荣获中国石油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

在张亮看来,技术创新就是借助生活常识解决焊接难题。这种从生活碎片中获取灵感的能力,正是他在千万焊道上磨砺的结果。

2024年1月的吉林长春白雪皑皑,哈气成冰。虎林—长春项目被层间未熔合问题困住,多日没有进展。刚从天津LNG项目抽身的张亮连夜“救火”,把自己关在焊棚12小时,仅凭对电流电压的细微调整就破解了难题。“石油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打赢硬仗。”张亮的底气,来自他为10余个国家重点工程“救火”积累的经验。在陕北山区,他创新的“薄壁单焊炬下向焊”技术让施工进度提前了95天;西气东输四线项目中,他调试的参数,实现直径1219毫米的管道月焊868道,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如今,张亮的奋斗轨迹已覆盖65个城市、总长度10万余公里,他体会过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也感受过零上40摄氏度的酷暑,从冰雪覆盖的漠北森林到烈日炎炎的南海之滨,从荒无人烟的黄沙大漠到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企业项目施工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正如他所说:“国家管网延伸到哪儿,哪儿就是咱们油建人的家。”多年来,像张亮一样的辽河油建人一起用焊枪,在国家能源网络上烙下属于焊工的职业坐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