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碱蓬草般坚韧的“蟹业守护者”

本报记者 武萌
2025-08-28

奋斗寄语

我要以科研为笔,把丰收写在蟹田里,让养殖户年年都有好收成。

——孙娜

8月20日清晨,全国劳动模范、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孙娜带着技术员到蟹田取水样。这是她服务200多名河蟹养殖户的第15个年头,从仔蟹蜕壳到成蟹肥满,每个阶段的水质、河蟹摄食量与活动状态,她都仔细记录下来。“一点儿都不能马虎,否则养殖户一年收成就可能打水漂。”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孙娜说。

2010年,硕士毕业的孙娜加入企业,并一头扎进偏僻的科研基地。基地只有几栋矮楼,左望是无垠红海滩,右看是方格养殖田。夏天蚊虫扑面、冬天寒风如刀,交通也不方便,她每两周才去一趟县城购买生活用品。

孙娜刚参加工作时,蟹苗产量还不稳定,在培育过程中,水质突变严重制约蟹苗培育和生产。为破解这个难题,孙娜吃住在实验室,白天顶着烈日在池塘边取样检测,晚上分析数据到深夜。她带领团队成员采集了上万份水样,模拟水温、酸碱度等变化。经过长时间坚守,她终于找到了导致水质突变的关键指标数据,并建立起精准防控模型,解决了困扰全国蟹苗培育的水质难题,生态蟹苗产量增加30%。

蟹苗的质量也让孙娜牵挂。由于生态蟹苗没有统一的辨别标准,农户常因买到劣质蟹苗而亏本。为此,她带领研究小组给每个育苗池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投饵量、水质指标等。经过5年摸索,她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一套生态蟹苗质量控制的企业标准,不合格苗绝不出厂。这让蟹苗出厂合格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累计帮养殖户增收近千万元。

2021年,因盘锦河蟹患上“牛奶病”,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孙娜将刚满月的宝宝交给家人照顾,便返回基地。她和团队成员筛查数百种药物,最终找到了有效的防治方法。3年来,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大洼区农户郑凤杰至今记得,孙娜教他如何防治“牛奶病”,还手把手教他调水技术的情景。“我带领五六十户人家一起养蟹,大家共同走上了致富路。”郑凤杰说。

如今,孙娜还是3所高校的特聘导师。她带着研究生深入养殖一线,把农户难题作为论文课题,设计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3年来,50多名硕士在她和团队指导下扎根蟹田,把论文“写”在田埂里。

当被问到坚守偏远基地苦不苦,孙娜指着红海滩说:“碱蓬草能在荒凉处坚韧生长,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也要像它一样扎根土地,这样才能结出帮助农户增收的‘果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