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疯狂,“火焰蓝”立马横刀

文|关彤
2025-08-28

一年一度的“冬季大练兵”可以提高森林消防员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救援能力。

在群山深处,一群“火焰蓝”正与火龙角力。没有云梯和高楼,只有陡坡、爆燃和负重前行。他们的战场在鲜有人见证的丛山林海之中,用热浪里那模糊的身影,筑起一道守护青山的屏障。

未送出的遗书

“城市消防车体型大,是因为道路宽敞。”在沈阳市浑南区森林消防指挥中心,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宋志广指着场院里各式各样的车辆,介绍森林消防的特殊之处,“路窄难行就用摩托车,地形崎岖换小型越野车,进村屯就开轿车或皮卡。”他顿了顿,指着两台大家伙,“看,还有它们——重达9吨的履带式消防坦克,能爬山也能涉水。”

装备的差异,源于环境的不同。城市消防常需应对高层建筑,高空作业是消防员最重要的能力。而在山林之中,能否在陡坡、密林、溪流间快速机动,能否在火势蔓延开前进行远程压制,才是森林消防的制胜关键。

不仅是装备,灭火战术也大相径庭。相对于城市消防的定点清除,森林消防更像一场围歼战。队员们不仅要会灭火,更要准确判断风向和地形的变化。很多时候,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在火头上直接交锋,而是在火场外围迅速清理出足够宽的隔离带,将燃烧区域隔离出来,让火在控制下自行燃尽,阻止它吞噬更大面积的山林。

也正是因为火情复杂、瞬息万变,森林消防员在接到火警后,需要一段准备时间:集结队伍、研判火势、制订方案、协调各方、整理装备……在这短暂的几分钟里,队员们不仅要做好身体的准备,更要进行艰难的心理建设,有时甚至要写下那封不愿寄出的信。

在棋盘山林业和草原局的荣誉室里,静静陈列着浑南区森林消防机动大队大队长曹成波的一封遗书。纸上字迹匆忙:“妈,山上着火了,火大,我带队上火场了,如果我没回来,你照顾好自己。儿:大波。”信纸边缘,沾满了黑乎乎的手印——那是曹成波在临上火场时匆忙塞给队友的嘱托。

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曹成波至今刻骨铭心。十级大风裹挟着熊熊烈焰,疯狂吞噬着山林。指挥中心急促的指令通过对讲机传来:“机动大队注意,大火距离你区域只剩一公里,立即行动!”作为防线指挥官,曹成波比谁都清楚这道关卡背后的分量:身后是800多户村民的家园,是3600亩珍贵的油松林。此刻,曾经悦耳的松涛声已化作灼热的火浪,一旦油松林被引燃,火势将更难遏制。山林大火最可怕之处,就在于蔓延速度极快,且风向、火情瞬息万变,有将万物瞬间吞噬之势。

没有犹豫的时间。曹成波嘶吼着,和几名队员扛起沉重的水枪,迎着翻涌的火舌冲进浓烟弥漫的林区。与他们协同作战的,是在高空盘旋、投下灭火弹的无人机,是全力扩展的隔离带,是吊着巨大的水桶一次次俯冲倾泻的直升机……在多道防线的不懈努力下,三天两夜后,浑南区森林消防大队400多名队员终于将最后一簇火苗扑灭。

如今在荣誉室里,除了那封遗书,还摆满了奖杯和荣誉证书。“这些都是兄弟们拼命换来的。”曹成波说。

森林消防员每天需沿防火道或景区线路步行巡逻15—25公里。

通过水车出水训练,森林消防员能够强化协同作战能力。

防火线上日与夜

每一次与火魔的殊死搏斗后,队员们都会更加坚定一个信念:防火比灭火更重要。火情还未发生时,那些看似平凡的巡护、宣传和排查,都是在守护生命、守护家园。防火线上的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是在为可能发生的灾难筑起第一道防线。

清晨4时30分,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去,浑南区森林消防机动大队队员张小磊和队友们已经出现在防火哨卡。这样的场景,在每年春天的防火紧要期已成常态。他们或骑着防火摩托穿梭于山路,或徒步深入密林排查隐患,30余台消防水车静静守候在林区周边,随时准备出击。

“农民几点下地,我们就几点到岗。”浑南区森林消防祝家大队大队长崔鑫黝黑的脸上带着笑意。春秋两季,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日出而作。有时他们拎着饭盒守在田边,远远望去,迷彩服与劳作的身影融为一体,分不清谁是消防员,谁是农民。

清明时节,更是防火的重中之重。浑南区森林消防不仅在各林区入口处增加人力检查进山游客,还增设了喇叭和木箱,提示游客、村民务必不要将火种带入景区。同时,林区有巡防队员进行网格化管理,还有长期守在山头的瞭望员紧盯林区安全,一旦发现有冒烟的地方,能够及时扑救。

这份守望收获了意外的温情。村民老李记得,去年春耕时,几个年轻消防员帮他家收完秸秆后,还耐心讲解了防火知识。“现在看到他们在巡防,都会招呼来家里喝口水。”这样的互动越来越多,防火渐渐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转变来之不易。“20年前我们跑到坟头劝导文明祭祀,常遭冷言冷语。”崔鑫回忆。如今在防火宣传的持续号召下,林区坟茔已难见纸灰踪迹,就连传统点香习俗也悄然消失。现在村民祭扫多带鲜花,看见别人烧纸还会主动劝阻。这份理解,让严防死守的防线提高了温度。

每年六七月,几场透彻的夏雨过后,林区防火进入平静期,队员们也能松口气。浑南区森林消防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关启龙盘算着,趁这难得的空闲休几天假,回家看看许久未见的孩子。“一年里,也就端午节能真正休个假,其他时间不是预防巡查,就是在训练。”说这话时,他正在整理入户宣传的材料。

“淡季”也不闲。队员们会走村入户,坐在老乡炕头上宣讲防火知识,把“田间课堂”开进千家万户。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效果显著,仅去年一年,浑南区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火情就同比下降了一大半。

队员们清楚,短暂的休整后,新的防火季又将到来。就像张小磊那双磨破的靴子,记录着每天3万步的巡护路程;就像崔鑫办公室里那张发黄的地图,标记着28万公顷林区的每个角落。守护,始终在继续。

森林防灭火综合演练是提高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的核心手段。

织一张科技网

当巡护队员的脚步丈量过每一寸山林,当防火宣传的声音传遍每个村落,另一张无形的防护网也在悄然张开。这张由科技编织的大网,正以全新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绿色。

浑南区林业和草原事务服务中心森林指挥部副部长杨飞至今记得那个傍晚。祝家街道有农民违规焚烧秸秆,红外监控精准捕捉到了火情。面对找上门的队员,当事人起初还想抵赖,直到看见监控画面里自己清晰的身影。“多小的火点都逃不过它的‘眼睛’。”杨飞指着指挥中心的大屏幕说。这套系统不仅能防火,还曾协助公安机关破获过案件。

说起这些变化,老队员宋志广的眼里闪着光。“十几年前,巡山靠双腿,联络靠喊话,扑火工具简陋得像苍蝇拍。”如今,指挥中心大屏幕上,25个卫星监测点和数十个红外探头组成的监测网络实时扫描林区。“以前发现火情得跑几公里报告,现在坐在这里就能看清火场实况。”他感慨道。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监测上。在车库里,特种消防战车、全尺寸越野巡逻车、突击铁骑摩托车随时待命;在辖区中,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台智能无人机在巡航……那些用红笔标记的巡护路线,是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生命线。

训练场上,刚刚加入浑南区森林消防机动大队的马国安正专注地练习水带连接。“刚来时,连水带的插口、接口都分不清。”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多亏师傅手把手地教。”此时,他的师傅曹成波正在指挥中心,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三维电子沙盘的操作方法。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新老队员的接力传承,让这支队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从卫星遥感到的地面巡逻,从无人机巡航到机器人测试,科技正在改变森林防火的方式。当人们漫步林间,或许不会注意到山顶转动的摄像头,也不会想到空中掠过的无人机。但正是这些科技与人力共同构筑的防线,让青山常在,绿意长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