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社区村落、楼宇商圈,这些构成城市肌理的小单元,既是万千职工工作与生活之所,也是工会联系和服务职工的神经末梢。曾几何时,人员短缺、经费不足、阵地匮乏……如无形的壁垒,阻碍着工会的各种工作。
如何让基层工会组织真正“活”起来、“强”起来,切实发挥作用?大连市总工会锚定基层痛点,着手最为核心的基础保障,先后攻克“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处办事”难题,让专业队伍在基层扎根,让经费在基层流转,让温暖家园在基层点亮。多年深耕细作,工会的力量正通过这片坚实的土壤,真切地传递到更多职工心中。
本期面对•大连市总工会深入开展“小三级”工会建设三年集中行动
十年光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对于赵文荻来说,十年的工会工作生涯,让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基层工会骨干。2015年,她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山区人民路街道,成为一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工会工作者”)。那时的她,每天埋头于公众号编辑、活动宣传和基础业务办理。如今,她已肩负着街道联合工会主席的重任。
让人才加入工会
“辖区内216家独立企业工会,覆盖会员超过38400人;491个工会小组,服务会员2959人……”谈起街道的工会工作,赵文荻如数家珍,各项数据信手拈来。她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基层的历练:“在基层工作,每天直接面对企业和职工,这些工作让我熟悉了工会业务的方方面面,现在处理各种事务都觉得顺畅多了。”
赵文荻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大连,像她这样扎根基层的工会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如同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基层工会的肌体。
然而,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几年前,景象却大不相同。2019年,大连市总工会开展了一次全市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乡镇工会仅靠一名兼职干部勉强维持运转,部分工业园区工会甚至名存实亡,无人可用成为多数基层工会的共同困境。“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中山区总工会主席吴笑姝在调研会上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人员短缺的掣肘。
破局迫在眉睫。大连市总工会决心从源头破题,改变工会工作者的选人与管人机制。他们先是出台了《大连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招聘标准,建立统一的职业管理体系,同时启动“小三级”工会人才专项计划,确保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配备1名专职工作者。
这里提到的“小三级”工会,指的是由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村(社区)、区域(行业)性工会,以及企业(社会组织、楼宇商圈等)工会共同构成的三级组织体系。它们是工会联系职工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依托。这些举措围绕“选、用、管、育、留”构建了完整的链条,形成了“社会化选聘+职业化培养+动态化管理”的闭环机制。截至目前,大连市工会工作者已达185名,覆盖全市13个县级总工会和156个乡镇(街道)工会,成为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
招贤纳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心、激发干劲才是关键。大连市总工会深谙此理,在待遇保障和职业发展上双管齐下。“经研究,决定由市区两级工会各承担一半经费,构建起涵盖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职业资格补贴、绩效奖金及完善社保、公积金、取暖费等福利的综合薪酬体系。”大连市总工会组织和基层工作部部长李辉敏介绍。
职业发展道路同样清晰可见。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设有“三级九档”的职业等级,年度考核合格的,每两年可晋升一档。岗位职务设置从干事起步,可逐级晋升至部门副职、正职乃至乡镇(街道)工会副主席。每一级的晋升都有明确的任职年限要求。
金普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张燕灵,就是这套体系的受益者之一。张燕灵2020年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成为工会工作者,几年间,她对工会工作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服务着2000多名会员,辖区农业特征明显,开展工作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因地制宜。”张燕灵在工作中摸索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农时特点组织技能培训、田间竞赛,把“送清凉”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这些接地气的创新赢得了职工认可,也铺就了她的职业成长之路,让她在5年内连晋两级。
赵文荻经常在人民路街道总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中担任主持人角色。
让工作更专业
“把工会工作者招进来只是起点,还有很多新人对工会业务不熟、能力不足,这个问题不解决,基层工会的工作一样开展不好。”李辉敏说。针对这一短板,从2022年起,大连市总工会开始采取工会干部下沉授课的形式,对工会工作者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每年对新招聘的工会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实现3年轮训全覆盖,确保每位工会工作者都能熟练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工会的基本职能、法律法规,还涵盖沟通技巧、活动策划等实用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金普新区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宋吉龙就是培训的“回头客”。起初他对培训并不感冒:“当时叫我参加培训,我想可能是走个形式,就没想去。”被同事拉着参加后,他的想法彻底改变:“培训内容太实用了,都是工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他将学到的经验融入实践,2025年,他先后在行业内部组织台球赛、技能比武竞赛、嘉年华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职工热情高涨,特长有了展示舞台,压力得到释放。”他欣喜地看到活动带来的改变。
基层工会工作者是连接工会组织与万千职工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专业素养与工作热情,直接关系到职工的获得感。如今,随着这支社会化队伍的日益壮大与成熟,大连市总工会推进“小三级”工会建设三年集中行动的首个目标已落地。全市15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起规范运作的总工会,1764个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全部组建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
185名工会工作者扎根基层工会,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问题。
“基层工会就像社区的毛细血管,最贴近职工,也最容易遇到经费窘境。”李辉敏一语道破痛点。大连湾街道北山社区工会主席刘欢也深有体会:“有一年筹备中秋节活动时,连购买月饼的费用都得四处筹措。几百元经费掰成八瓣花,活动结束后垫付的款项很久才能报销到位。”这样的困境曾让许多基层工会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大连市总工会持续加大经费下沉力度。在辽宁省总工会划拨的基础上,他们创新性地为全市乡镇(街道)工会按照1∶2的比例配套工作经费,显著增强了基层工会的财务自主性和活动组织能力。更让基层工会振奋的是,全市1764个社区(村)工会的年度经费实现三级跳,从4000元直接跃升至万元。“现在开展普法讲座、技能培训再不用打报告求赞助了。”刘欢翻着新制订的年度活动计划表,语气轻松许多。
建设3A等级的“家”
经费难题缓解后,另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职工活动室在哪里?大连市总工会深知,一个有形的“家”,是凝聚职工、开展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此,他们专门制订了《关于深入推进村(社区)“职工之家”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为每个达标村(社)提供5000元建设经费。这笔“种子基金”催生了巧妙的资源整合模式——在中山区青云社区,3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室白天是老年书画室,晚上变身职工读书角;金普新区二十里堡街道则把闲置仓库改造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站。
这些星罗棋布的服务站点,正悄然改变着工会的组织生态。依托“区域覆盖+行业联结+兜底吸纳”新模式,工会组织在物流园区、外卖站点、创客空间等新领域快速生长。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工会组织突破1.17万个,202万会员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10万余人。
2024年,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工会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殊荣。荣誉不仅是对公司工会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大连市总工会积极推进“小三级”工会建设三年集中行动走深走实的生动写照。
建家传统在大连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40年来,从最初的职工活动室到如今的职工之家,建家标准不断升级。2022年底,一项创新举措应运而生——《全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之家”建设AAA等级创建工作方案》。这份方案将职工之家创建工作推向了精细化、规范化、等级化的新高度。方案为企业工会量身定制了包含26项关键指标的3A等级考评细则,事业单位工会的考评细则也同样严谨,涵盖了22项具体内容。“工会想传递给广大职工一个明确的信号: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质量不是门槛,是温暖的保障。”李辉敏笃定地说。
“家”的温度,体现在对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上。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工会获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就是因为公司内女职工占比高达80%,所以工会在职工之家里打造了功能各异的哺乳室、孕妇休息室和女职工关爱室,让“家”的特色关怀落到实处。正如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徐洪飞所说,职工的实际需求,就是他们建设“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金普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家”的概念也在被重新定义。金普新区总工会将职工之家与服务职工需求紧密结合,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他们通过定期评审和随机抽查,持续为建成的“家”把脉问诊,对不符合标准的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确保“家”的活力与实效。
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理念,在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尤为突出。作为金普新区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行业协会拥有125家涵盖整车、零部件及相关制造领域的会员企业。为了解决企业普遍反映的“招工难、留人难”问题,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大连金普新区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在开发区东方公寓创新打造了“协会职工之家”。这个“家”规模可观,能提供400余个房间、1760余个床位,并配套完善的餐饮、后勤保障,以及24小时热水、安保和保洁服务,有效解决了会员企业职工的住宿生活难题。
从无人可用到185名专业工作者扎根基层,从经费捉襟见肘到乡镇社区经费“三级跳”、专项资金撬动千个“家”的诞生,从阵地匮乏到星罗棋布的服务站点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小三级”工会的活力之源,在于它让“工会”二字变得可知可感。这厚植于基层土壤的组织力量,为大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和谐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