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具有6年C端产品经验。最近我陷入奇怪的心理困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转行。
3个月前,我第一次主导的项目“青年社交APP”几经波折终于获得成功,公司又让我主导下一个“老年社交APP”项目。但我却突然陷入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总感到自己要出错。每次打开需求文档,明知道要优化字体大小和支付流程,却对着屏幕发呆几个小时;上周评审会轮到我讲解原型图,我莫名其妙说错了好几个概念,惹得全场哄堂大笑;我熬夜重做交互方案,但交稿前夜心跳加速到手抖,最终居然提交了旧版文件。
我协助同事处理青年社交APP后续工作时总是游刃有余,可一旦回到老年项目,我的大脑就宕机——明明会用的原型工具,现在操作时总点错按钮;明明背熟的适老化设计规范,开会时却一个字都挤不出来。
我查过“职场能力提升指南”,也尝试过时间管理法和技能培训,但越努力越糟糕。我这是怎么了?我觉得不应该是能力问题,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陈明
曹序 心理咨询师
陈明你好,从你的来信里,我好像看到一个突然被抛进陌生海域的水手,明明精通航行,却因风浪太大看不清罗盘。这种熟悉的专业技能突然“失效”,在职场中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
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位指挥官:一位是我们的理性指挥官——大脑前额叶皮层,平日里帮你做产品决策、拆解需求,像熟练的导航员规划航线;另一位是警报指挥官,也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它专职监测危险。
当你处理青年项目时,两位指挥官配合默契。但当你进入新项目时,想赢怕输的心理被过度放大,大脑中的警报指挥官结合你“可能搞砸”的担忧,通过心跳加速、手抖来为你持续拉响警报。然而,过度警报会直接切断理性指挥官的电力供应——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盯着文档发呆、在汇报时口误,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被强制休眠了。
其实你在青年项目中的敏捷反应,已证明了你的专业能力。真正困住你的,是你的“自我设限”。职场中,“老手介入新项目”最容易引发心理不适感。人面对可能威胁自我价值的新挑战时,潜意识会制造些“意外失误”来预留退路。就像运动员赛前突然“扭伤脚踝”,这样,当他失败时,就能归咎于伤痛而非能力。你频繁点错按钮、会议发言卡壳,恰似这种保护性的“心理扭伤”。
该如何应对呢?当你的边缘系统拉响警报,你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它,让它不要警铃大作。比如,当你手抖心跳时,尝试478呼吸法:先吸气4秒,再屏息7秒,然后再呼气8秒,如此循环重复3次以上,帮助自己平静下来。其次,可以尝试拆分任务清单:把“老年社交APP”拆成颗粒度极小的任务,并在每一个小任务完成后,及时自我肯定。
还想与你分享的是,所有专业领域的跨越都伴随着这种“技能断片期”。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大脑学习全新模式时,前额叶会像搬家整理般暂时混乱,那些点错的按钮、空白的瞬间,就像是神经回路重新布线时的电火花。
所以,请允许自己暂时不够游刃有余。祝你在短暂失衡里,慢慢学会用新的姿势找回重心。
比PUA更可怕的NPD
短短3个月,单位就有超2/3的老员工提出离职。核心原因是新领导上任后做各种改革,很多关乎公司核心利益的举措,没有与各部门负责人讨论就直接实施了,继而出现大量问题。当汇报给新任领导时,她却依旧让大家严格按照她的想法去落实。
渐渐地,公司的优质客户和同事都选择离开。我们奇怪新任领导为何如此独断专行,任何人都能看出来的利害关系,唯独她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大家甚至怀疑她有心理疾病。
云卿
便当 心理咨询师
云卿你好,看完你对新领导的描述,我不禁想起很多被父母带来咨询的青春期少年,他们往往与父母之间有着很大的冲突或隔阂。每当我把他们与父母分开、单独进行访谈时会发现,父母方总是抱怨孩子有事根本不与他们商量;而子女方则认为父母太过自我,不懂孩子的内心想法。亲子关系出现破裂的父母与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永远认识不到自己缺点或错误等问题。
为什么会联想到亲子关系的案例?因为这种案例中的父母和你的新任领导一样,都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它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核心特征是自我夸大,认为自己有特权,强烈渴望他人关注,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例如,亲子关系破裂的父母大多很强势,在他们眼里自己属于经验主义者,替孩子所做的决定永远都是最正确的。
在你的遭遇中,很多老员工之所以从单位离职,也是深受新任领导NPD的影响。新任领导就职后,通过制定各种新规来彰显自己的权威性和管理经验,却忽略了管理中最基本的讨论环节,这就不是单纯的管理水平问题,而是在心理上强化自己的特权,同时进行自我夸大。这种管理者发自内心地迷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员工反映问题时选择无视,最终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还是很广泛的。那么NPD又是如何形成的?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奥托·科恩伯格认为,NPD的形成源于幼年期遭到父母的拒绝、轻视以及在情感上缺乏支持。这类父母对孩子往往忽冷忽热,很多时候并不能捕捉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冷漠且排斥,但是当自己对孩子有情感需要时又表现出过度的亲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病理性的“夸大自我形象”,以此来对抗在亲子关系中经历的挫败感。
夸大的自我形象如果未能在早期得到有效的纠正,便会在成年后表现出非理性高估与自卑感之间的摇摆不定,并且高度依赖他人的赞美和关注来调节自我的价值。最终,就会如同你的新任领导一样,一方面急需展示自己的能力来克服自卑感;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有盲目自信,不与他人协商讨论,更容不下任何质疑。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这类人虽然看着极度自恋,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犯错,但换个角度,他们也处在一种极度自卑、处心积虑想要获得他人认可的状态。因此,如果我们遭遇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这个人又恰巧是你领导,那么建议每次交谈时做好预案,少谈道理,少讲自己的担心和预测,尽可能用事实和结果与其沟通,否则很容易遭到对方的“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