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

文 |庄君
2025-09-17

新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已近80载,恰与“新中国电影摇篮”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轨迹重合。长影的每一次心跳,又恰与中国电影的脉搏同频共振。

长影旧址博物馆中的长影厂标雕塑。

划时代的《桥》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伪满洲国时期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这标志着人民对“满映”正式接收。随着延安电影团、东北文工一团(由鲁迅艺术学院组建的文艺团体),以及在苏联学习归来的知名导演袁牧之相继到来,长影的红色基因就此奠定。

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何一个“拍电影的地方”被如此看重?答案深藏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鼓舞人,更能直抵人的心灵深处。1946年春,国共内战一触即发,东北电影公司随即北迁到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市,并于同年10月1日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生活的艰难并未阻挡电影人的一腔热血,他们接连完成了新中国电影史的“七个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动画片《瓮中捉鳖》、科教片《预防鼠疫》、新闻系列纪录片《民主东北》、翻译片《普通一兵》、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吧》和长故事片《桥》。从此,长影“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地位无可替代。

时至今日,《桥》仍是各高校电影、表演等专业的必修课。影片讲述的是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抢修松花江铁桥的故事。现实中的拍摄也如同抢修铁桥般艰难,电影厂的镜片、道具、设备丢的丢,坏的坏,连拍电影的胶片都凑不齐,更别提很多人是第一次拍电影。为了不浪费胶片,也为了让摄制组的人更了解电影,来自延安的导演王滨在开拍前,在黑板上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讲解。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从摄影、录音、美术到服装、化装、道具,甚至效果都讲到了, 摄制组成了一所微型电影学校。

1949年“五一”前夕,《桥》上映了。这是产业工人首次作为主角登上人民电影的银幕,被誉为“新中国影坛上的一声春雷”。当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电影跟着解放军走,每解放一个城市就在一个城市放映,每放一处就在一处引起轰动。在南京放映时,23个单位的职工代表2000多人上街游行欢呼:“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

青春40年

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此前后的十几年里,长影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主力军之一,以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军旅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为立厂之本,我们所熟悉的《上甘岭》《神秘的旅伴》《冰山上的来客》等都诞生在长影。

1959年,文艺界掀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高潮。周恩来总理在看了一些影片后,认为其中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电影的美感和轻松愉快的表达。在时任文化部部长夏衍“要喜剧,要有大理山水,载歌载舞,轻松愉快,不要政治口号”的要求下,《五朵金花》应运而生。精巧的剧本设计加上浓厚的民族元素,以对歌替代对话,让电影在今天看来依然感染力十足。《五朵金花》先后在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在这一时期,长影还构建了“人民电影”的经典范式, 作品中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与英模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长影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内容: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几位战士专程来到长影,点名要见《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同志”。当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出现时,他们全体起立敬了一个军礼,随后是久久地拥抱。战士们眼含热泪对刘世龙说:“王成同志,在战场上,我们就是喊着你的名字,高举着手榴弹,抱着炸药包,端着冲锋枪,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的阵地,有的战友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20世纪80年代前期,长影迎来新的黄金时代,这也是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美好时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来,全社会对精神食粮格外渴求,市场刚需悄然显现。

打响第一枪的,是颇具好莱坞悬疑风格的《保密局的枪声》。领导最后一次审片时,300多个座位的小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两旁也挤满了人,其中还有几位不请自来的记者。厂办的人提出清场,导演常彦站了起来:“我没有请人,也没料到今天的局面,但大家既然来了,就不要清场。”

影片结束,全场起立,掌声持续5分钟。这部电影最终创造了1.8亿元的票房奇迹。以两三毛钱一张的票价计算,意味着观影人次超过6亿。在前一年引进日本电影《追捕》后,《保密局的枪声》让中国观众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现象级大片。

1989年,长影的鸿篇巨制《开国大典》上映,立即引起轰动。电影在一些场景中插入当年纪录片的镜头,看起来更具真实感。最终,电影几乎包揽当年所有重要奖项,同时创造年度发行纪录。1992年,导演李前宽应邀参加在香港举办的海峡两岸电影联谊活动。台湾金马奖协会主席李行对他说:“没有想到祖国大陆电影这么表现蒋介石,没有想到在这部影片里学到这么多的历史知识,没有想到祖国大陆导演水平这么高、气魄这么大,佩服!佩服!”

这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打造的献礼影片,最终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里程碑,也是长影改制前最后的辉煌。

第二次征程

国产电影正在失去观众的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取消国产故事片的统购统销,各电影厂需直面电影市场、自负盈亏。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348号文件敲定每年引进10部“大片”,观众由此重返影院,背后却是包括长影在内国产电影制片厂的集体落寞。

到1997年,长影已连续6年亏损,累计金额达3000万元。同年,国产商业贺岁片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上映,投资400多万元的电影,最终收获3600万元票房。年底,原吉林电台台长赵国光成为长影的新厂长。1998年春节,长影主楼门口挂出春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一年,长影在全国电影行业中率先启动改革。吉林省委明确提出“产权不改是空改,机制不改是白改,现代企业制度不建立是乱改”,并给予长影诸多优惠政策。

这是一段艰难且充满争议的旅程,走过弯路,也有过彷徨。幸运的是,长影人在改革中窥见一个真相: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中,唯有迪士尼是真正的常青藤,它不单拍电影,还有电视、娱乐、地产等产业支撑,而长影几千人只围着电影转,无异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于是,长影确立了“立足主体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建设‘一厂三区’(老厂区、新区和景区)”的发展战略。经营上,长影以电影创作为龙头,拉动旅游、电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反哺电影创作——如今大热的文旅融合概念,长影早在20多年前便已践行。对内,长影集团原有的洗印、美术、服装道具等车间成为集团下属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确立了“不拍赔钱片”的原则。

2005年,长影世纪城开放,这是时任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口中的“长影二次创业标志”。紧随其后的是长影旧址博物馆项目。这是长影人对自身辉煌历史最深沉的情感倾注,他们决心在这里,用来处找到出路。

2014年,凝聚着几代长影人情感的旧址博物馆开放。走进老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大门,迈上镶嵌着22块铜板的厂史大道,喧闹的城市被隔绝在身后,一段新中国电影的成长史诗在面前缓缓展开。

诞生了《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等数百部经典剧本的长影最高艺术殿堂“小白楼”,录制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不朽旋律的混合录音棚,字幕室、审片室以及承载着长影历史的电影原始档案、电影服装道具、手绘电影海报……无不成为长影与红色文化一路走来的见证。今天的长影旧址博物馆,是长影集团最闪亮的名片,也是长影红色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

当然,电影永远是长影的根与魂。除了积极参与热门电影项目,按协议分得商业收益,长影的主旋律基因依然熠熠生辉。《志愿军:雄兵出击》用电影叙事中最宝贵的开场10分钟,来回答“我们为何而战”,同时用国产电影中少见的残酷战争场面,回顾这场新中国的成人礼。而《志愿军:存亡之战》《东极岛》等电影,也在延续这份红色记忆。

从1945年的东北电影公司算起,长影至今走过整80载,超过1000部电影从这里登上银幕。今天的长影从自身历史中汲取力量,找到新路,再度成为长春乃至全国游客追寻光影足迹的文化历史地标,它仍在践行自己的使命——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