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东西,都在心里

文|金雅银 摄|张北
2025-09-17

养老院内的步行道干净整洁,道路两边都有护栏。

海漫盲人养老院院长张瑜,曾用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沈阳20多个社区,最终选定机床厂职工宿舍老楼——毗邻公交枢纽,步行10分钟可达社区医院;楼体结构方正,便于改造无障碍通道;更重要的是,周边居民以退休职工为主,对特殊群体抱有天然的善意。

“我们考察过郊区环境更好的地方,但视障人士需要的不仅是空气,更是‘人味儿’。”张瑜指着窗外说。此刻,楼下小卖部的老板正和一位视障老人聊天儿,笑声穿透玻璃窗飘了进来。

创建海漫盲人养老院,源于张瑜的舅舅。张瑜的舅舅是一位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人士,一生未婚,长年蜷缩在家庭一隅,眼神中蓄满“近乎乞怜”的孤独。看着他无法融入社会,甚至无法融入亲情,张瑜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痛苦。多少年过去了,她一直很努力,去赚钱,去争取成功。但舅舅的目光总是挥之不去,最后萦绕纠结成一种执念——要为舅舅那样的残障人士做些什么。2018年,她辞去外企工作,租下这幢老楼,办了这所盲人养老院。

养老院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一对特殊的身影——上海口音的刘大爷和鞍山口音的徐阿姨。两人都是独居老人,因参加养老院组织的“声音旅行团”相识。在黄山云雾中,刘大爷的盲杖不小心钩住了徐阿姨的衣角,这场意外的“碰撞”成了他们故事的开端。“他说我的东北话像唱歌,我说他的上海话像念诗。”徐阿姨摸着盲文照片墙笑着说。他俩每天一起听电视,摸读盲文诗,还计划合写一本书,名都起好了,叫《黑暗中的情书》。这份独特的爱情在养老院里悄然绽放,成为视障老人心中的“光明童话”。

这里的一切都带着温度:床头紧急按铃,套着老人用毛线编织的装饰套;卫生间用小帘子取代门,创意来自一位老人提出的“避免碰撞”方案;窗台上的绿植,是老人们用触觉挑选的。“这盆叶子厚实,像在摸小猫的耳朵。”82岁的王奶奶说。

在这里,失明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另一种感知方式的开始。老人们通过触摸辨认事物,用声音记忆空间。他们还发明了“声音象棋”,用不同材质的棋子碰撞时发出的声响,代替视觉判断。

“我们拒绝‘照顾’这个词,我们提供的是‘支持’。”护理员说。这里的“保姆式服务”远超常规:除了饮食起居,更注重精神陪伴。每天下午的“声音剧场”里,老人们用方言表演广播剧;每周的“盲文诗歌会”上,老人们朗读自己创作的作品;每月的“旅行分享会”,旅游归来的老人用语言描绘世界。在养老院的盲文墙上,有一幅特殊的“旅行地图”,红色凸点从黑龙江延伸到港珠澳大桥,甚至还标注了泰国清迈的寺庙。更具特色的是,养老院鼓励老人参与管理——从菜单制定到活动策划,老人们的意见被郑重记录在盲文意见簿上。

海伦·凯勒的话语仿佛是为这里写下的注脚:“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海漫盲人养老院里的每一处声响、每一次触摸、每一份连接,都印证着超越感官的“看见”。当盲杖敲击的不再是障碍的回音,当心灵的光亮足以穿透物理的黑暗,当“人味儿”弥漫在养老院的每个角落,无障碍终于从图纸走进现实,张瑜也仿佛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她的心不再被执念所束缚,而是和老人们一起感知丰富生活和世界,一起走到能力范围内最远的地方。     

不同形状的餐具代表不同类型的菜品,方便老人辨识。

爱好音乐的三位大爷聚在一起,为月末的联欢会排练节目。

来自上海的刘大爷和来自鞍山的徐阿姨都是单身,他们在盲人养老院相识、相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