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妈祖神像。
2025年5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议定书也将于年内签署。从地缘相连到文化相通,再到经济相融,中国与东盟,一步步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华文化圈的一员
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现有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0个成员国,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千米,与地理意义上的东南亚基本重合。“合作、友好、不干涉”的宗旨奠定了这个区域组织的稳定基础。如今,东盟已发展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总人口数超过6.8亿,是亚太区域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盟就像一串悬挂在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之间的“海上珍珠”,区域内的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对全球海运意义极其重要。这一地缘位置给予东盟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也让东盟成为大国角力的赛场。
地缘给东盟带来了压力,也提供了舞台。东盟的明智之处在于,它没有“选边站”,而是多边共舞。在今天全球安全碎片化、产业链重构的时代,这种保持平衡与中立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产。
中国与东盟诸国或隔海相望或山水相连的地理特征,也让二者天生具备合作共赢的基因。早在汉代,中国便开始了与东盟各国的联系,到了宋代,海上贸易达到鼎盛,中国与东南亚海运往来频繁,广州、泉州等港口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在马六甲留下印记。满船的瓷器、茶叶让“中国风”成为当地的潮流风向标。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郑和庙、三宝井。
在双边贸易中,中国从东南亚引入大量当地特产。如烟草、番薯、玉米、棉花、南瓜、槟榔、荔枝、龙眼、波罗蜜、椰子等农作物,就是从东南亚传入或引进中国的。与此同时,中国向东南亚各国运输和销售丝绸、瓷器、金银器等商品。
另一方面,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在上千年的交流中,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而在文明交往双向流动的过程中,中国也在很多方面吸收了东盟各国文明的元素,闽南语和客家话中有不少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语言的借词。历史上在云南等地一度盛行的佛教密宗,是先由印度传入缅甸后,再传入云南的,对南诏、大理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的小乘佛教也是从缅甸传入,至今仍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重要信仰。
不得不提的故事还有“下南洋”。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高潮则出现在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期,大量东南沿海居民因避战、当地资源短缺,以及贸易等因素而移民东盟各国,逐渐形成了遍及当地的华侨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侨社会又演变成了华人社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之中。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一条著名的“鸡场街”,这里保留了大量古老的中式建筑,街道两旁的店铺售卖着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中国南方小镇。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也分布着许多华人聚居的村落,他们在这里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华侨华人的资金和技术也向中国侨乡回流,明显改善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华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许多东南亚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中国抗战,还组织了各种抗日团体,甚至亲自回国参战。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南洋机工”。1939年2月,南侨总会召集3000余名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队”,积极承担了滇缅公路沿线运送军需物资、维修运输车辆等任务,以牺牲1000余人为代价,有力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对此有学者评价称:“正是因为南洋机工的努力及高效运输确保了中国战场所需的军事物资及时得到补给,从而使相持阶段的战争得以持续。”
当下,许多华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在东盟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马来西亚杰出的企业家郭鹤年,他的集团在全球棕榈油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业务涵盖房地产、航运、酒店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华人将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带到了东盟各国,同时也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教育领域,许多华人捐资办学,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到2023年,中国和东盟双向留学人数已超过17.5万。
合作3.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陆续建交,并于1991年正式开启对话关系。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一自贸区涵盖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在自贸区,90%以上的商品关税为零,东盟国家从中获得巨大出口红利。
最重要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东盟国家则在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棕榈油。此外,东盟国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也吸引了许多中国企业前往投资建厂,开展加工制造业。因而,自贸区1.0版的核心目的正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双方通过相互实施全面降税,打破了贸易壁垒,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双边贸易和商品、服务的流通。
2019年10月全面生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拉开了自贸区2.0版本的序幕。与1.0版本相比,它更强调制度性创新,在关税减让、服务贸易准入和投资待遇等传统合作基础上,还将合作领域扩展到海关流程简化、服务数字化、投资便利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猛增到2024 年的9823.4亿美元,约合6.99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15.9%。仅2023年,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水果金额就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此外,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涵盖了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许多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建设工业园区,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就业。
另一方面,以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中泰铁路等为代表的“硬联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它们在稳定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老挝国家输电公司启动跨境双向电力贸易,通过雨季和旱季之间的电力调配稳定老挝能源供给。2023年春,历史极端高温天气造成越南北部电力严重短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广西与越南正式签署联网工程售电协议,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用电紧张问题。截至2024年,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则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5年5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相较于前两个版本,3.0版不再满足于“削关税”。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嵇先白撰文指出,这意味着全面迈向制度、数字、绿色与规则的协同发展。
首先,这是向新兴领域的合作扩展。3.0版明确支持数字经济、智慧农业、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合作,成为区域合作的新动力引擎。这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内容拓展,更是帮助区域摆脱对低端制造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其次,从“互降关税”向“互通规则”推进。相较于1.0和2.0版本以简化流程实现减税让利的模式,3.0版的最大亮点在于开启了“规则共建”,推动技术标准、产品认证、海关流程等实现互认互通。这种制度创新更进一步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在合作中不再只是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区域新规则共建。这不仅是区域经济治理能力提高的表现,也为区域一体化注入了更多确定性与稳定性。
最后,推动产供链深度融合。自贸区1.0和2.0版虽然侧重降低供应链成本,但尚未对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给出制度性回应。自贸区3.0版则将“供应链互联互通”作为重点章节纳入谈判内容,明确提出协同应对断链风险的制度框架。在全球市场波动日益剧烈的今天,3.0版致力于构建一个韧性更强、自由流通的产供链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与东盟通过自贸区3.0版建设,坚定地支持自由贸易,这一应对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破解既有合作瓶颈、抢占新兴领域规则主导权的系统性战略调整,为全球经贸发展注入了确定性和稳定性。其中亦可以窥见这一合作体成功的秘诀——不是体量,不是武器,而是弹性。这意味着拥有选择的能力——能说“不”,也能说“好”;能进,也能退。无论何时,开放、合作、共赢都是发展的最优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