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硬汉,水做的人生

文|崔莹
2025-09-18

赵海鹏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件事儿——渡水。

赵海鹏

辽宁西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总调度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输水30年

1994年夏天,蝉鸣聒噪得厉害。刚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赵海鹏,背着装满书的帆布包,站在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水利设计研究院”)门前。四方大脸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就像辽东山区的清泉,澄澈、活泼,还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的专业是给排水,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管道工”。小到建筑中的上下水管道,中到市政管网,大到长距离调水,都归他这行琢磨。

这是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行当——辽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GDP约占全省80%的中南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7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东部山区水源丰沛,水质优良,人均3074立方米,开发率却不足11%。

解决之道便是“东水济辽”。省水利设计研究院调集一批精兵强将,扎进辽东山区进行前期勘察,他们要打穿大山,让东部山区的甘泉润泽辽中南城市群。那时的赵海鹏还年轻,外加隧洞输水不是他的专长,他只能看着身边的座位空了又空。

赵海鹏没慌,反而越发沉下心积蓄力量。

省水利设计研究院在沈阳方型广场西侧,在夜生活尚不繁华的年代,灯火通明的研究院成了夜归人的航标。他就在这常亮至深夜的灯光下,与图纸、数据为伴,一点点啃着管道输水的硬骨头。

慢慢地,他的座位也空了下来。白天跟着前辈跑工地,沾满泥土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沟壑与河流,页边空白处被标注着“此处土壤含水量偏高”“需注意岩层走向”之类的密密麻麻的字样填满;夜晚挑灯研读专业书,纸页间夹着他写下的批注,偶尔可见“这个公式在山区地形中需修正”的严谨和较真。大连英那河水库应急入连工程、本溪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阜新引白水源工程……他也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步步走到设计室主任。

2002年,辽宁正式启动北、中、南三线水资源配置工程,4年后,纵跨辽宁中部和南部的大伙房水库二期工程启动。这是当时国内管道输水距离最长、输水量最大、供水方式最复杂的供水工程。工程年供水量最大为11.66亿立方米,相当于80个杭州西湖,可让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和大连7座城市的2300万人受益。

厚积已久的赵海鹏,终于等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线路需要穿越复杂地形,全长260公里的线路,不容闪失的点位实在太多。作为管道工艺负责人,他白天与同事一道翻山越岭实地勘察,晚上坐在一起反复推敲数据、方案,办公室的灯常亮到后半夜。赵海鹏笔记本里的计算公式边,渐渐多了“结合现场实际调整参数”之类的实战心得。后来他回忆说,那段时间很累也很难,却是自己收获最大的几年。

没有机会喘息,2010年,北线供水工程启动。960公里长、直径不小于3.2米的管道要穿越42条河谷、100余座山体、60条主要断层,技术难度在当时堪称国内之最,无先例可循。

可家里也需要他这根顶梁柱——彼时赵海鹏的妻子正在化疗,儿子每晚趴在书桌前等他回家。但他还是默默收拾行囊,对家人说:“总得有人去做。”

很快,他从省水利设计研究院调任辽宁西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西北公司”),挑战也由此开启。项目的第一年主要是勘测,他成了半个野人,常徒步荒郊野岭。他以项目管道技术负责人的身份,踏遍管线的每个关键节点;他手绘的地质剖面图能铺满整个会议室。辽西北风沙大,常风餐露宿,饭里落了沙,他笑着扒拉两口:“这是老天爷给加的‘花椒面儿’。”数九寒冬,北风刀子似的刮脸,本就黑瘦的他冻得两颊通红。同事打趣说他“自带腮红”,他却只顾着把冻僵的手往怀里揣,生怕冻坏了手里的测绘仪。施工时,他优化了输水管道的制作工艺,节约上亿元资金,缩短工期半年;管道铺设中大胆突破国家标准,最终促成国家标准的修订……

7年后,最终的考验来了。

2017年8月,工程全线充水,作为副总工程师和全线充水试验的总调度,赵海鹏指挥上千人的工作。其他人可以轮班,只有他无人可替,常连轴转忙上几天几夜。一个月下来,整个人老了许多。

全线最关键的节点在输水管线穿越辽河的位置。在这里,管道承受着相当于16个大气压的压力,一旦爆管,即便按照应急预案处理,也会带来巨大损失。从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5点,赵海鹏攥着对讲机的手全是汗,声音沙哑却坚定:“各点位汇报情况,千万别松懈!”直到看着显示器里奔腾的水流汇入目的地大凌河上的白石水库,他的泪水终夺眶而出。

“那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紧张的大考。”至今想起来,赵海鹏的手心仿佛还捏着汗。

接下来,他成了辽西北公司的总调度师。放眼整个辽水集团的子公司,这个岗位独一无二。

赵海鹏(中)现场检查管道断丝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智水再出发

“打江山”的日子结束了,有人说,他可以歇歇了,但年过五旬的赵海鹏骨子里那股劲头还没散,更何况手里还握着30年管道输水工程的经验。

30年的经历,让他多了句口头禅:“水利工程是良心活儿。”有时是自发地感慨,有时是对年轻人的叮嘱,声音不高,却坚定。

这也让他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在数字时代的节点上,他决定把自己的战场从钢筋水泥转向数字云端,把安全帽换成智能终端,让技术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在他的主张和坚持下,辽西北公司成立了二级子公司——辽宁智水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智水公司”)。他要用数字技术为生命之河装备“智慧大脑”。

正如那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输水工程的安全不仅体现在建设时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在建成后的未雨绸缪。输水管线使用的是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这是由混凝土、钢筒、预应力钢丝及砂浆保护层等组成的复合型管材。其中,钢丝是受力结构中的顶梁柱,一旦被绷断,爆管随时会发生,这不仅让千里迢迢引来的水白白浪费、城市停水,还会引起水灾、道路塌陷等次生灾害。

传统的断丝检查方法笨得很——靠人抡着锤子一节节敲打管道,听声辨病。暂且不提对老师傅耳朵的依赖,几乎望不到头的工作量和钻管道就是巨大挑战。电磁检测法虽能省些力气,但要在检测前放干水,更无法做到实时监测。

由此,赵海鹏锁定了他的新战场——断丝检测。智水公司的“第一把火”也烧向了这个行业痛点。公司最终确定的技术方案,是在管道壁内敷设光缆,通过监测声信号来捕捉钢丝断裂的声响,第一时间维修,让千家万户把水喝稳。

在赵海鹏眼里,这仅是第一步。和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打了近20年交道的他清楚,这是我国大中型引调水输水工程中应用数量最多、口径最大、应用最广的管材,截至2023年底,总里程约2.72万公里。这背后是断丝监测市场的一片蓝海,足够智水公司扬帆远航,但前提是技术够硬。

好在自己亲手垒起来的项目就是最好的试验田。像当年勘测线路、铺设管道一样,赵海鹏又一头扎进现场,变回昔日的“管道工”,带着团队在又黑又闷的环境里敷光缆、调参数、盯屏幕。他对细节的苛求丝毫未减,设备安装精度上精确到毫米。有人图省事,他立马沉下脸:“咱们工程本来风险就高,但凡有一个地方糊弄,将来都是祸根!”从光缆的精确布设到传感器灵敏度的校准,他都要自己过一遍手。这股较真劲儿感染了整个团队,也让智水公司在国内闯出名头。

2024年南水北调智慧监测项目竞标中,智水公司研发的系统以1米的断丝定位精度刷新国内纪录。竞标虽只排名第三,却让行业见识了辽宁工匠的技术和底气。哈尔滨磨盘山、四川李家岩、滇中饮水、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等大型引水工程纷纷递来橄榄枝。他们知道,这里有群和技术较真儿的人,能把看不见的隐患挡在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外。

如今,智水公司的技术被水利部认可,管道光缆敷设工艺成了行业范本。于赵海鹏而言,数字时代带来的新技术和经验,也让自己的价值继续焕发光彩。

“新质生产力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他眼里闪着光,就像刚毕业那年,站在省水利设计研究院门前一样。话里有老水利人的执着,更有新时代工匠的坚守与创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