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电焊工,首席技师。

张亮(中)向学员讲解根焊操作要点及焊接缺陷的预防方法。
焊,不只靠力气
湖北随州,西气东输三线中段。
热风掠过焊棚时,40摄氏度的高温正将面罩下的汗珠烤成盐花。张亮操控着自动电焊机,在直径1422毫米的管道上织就细密的鱼鳞纹。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焊道在中华大地蜿蜒成网,恰似他童年时与母亲在海滩“结绳穿贝”的记忆。每一道焊道都是独属的签名,将个人奋斗印记熔铸进国家能源大动脉的钢铁肌理。
2006年,张亮高中毕业,高考志愿表上“焊接及自动化专业”的选择,源于班主任“南方焊工月薪三四千元”的点拨。3年后,这个总躲在训练场角落的男生,带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届学生组焊接职业技能竞赛第五名的成绩上岗。
那时,张亮手中的焊枪还只是谋生的工具,直到遇见女师父白宝丽,他才窥见这门手艺的星辰大海。“第一次焊小管径管线,焊条角度没及时调整到位,直接焊废了。”张亮回忆。当焊件被扔进废料堆的声响还在耳畔,他已在车间角落捡起边角料重新练习。几个月后,自以为窥得门径的他主动请缨,焊接全车间只有两个人能干的高难度焊接项目“对流段”,却在20分钟里只留下大汗淋漓的背影、一堆用废的焊条和焊不上的焊口。
师父出手了,10分钟后,对流段上现出一道教科书般的焊缝儿。张亮顿悟:“焊接不是卖力气,而是用细腻手法控制熔池温度的艺术。”他继续着与废料堆、边角料较劲儿的日子。半年后,他成为全车间第三个掌握对流段焊接的焊工。
“手艺”骤升的背后,是他的工作服总比工友旧得更快,劳保鞋与手套更换最勤。手臂和肩膀上的灼伤印痕,成为刻在身体上的“勋章”。为了握稳焊枪,从小体弱的他16年如一日,每天跑步5—10公里,做100—200个俯卧撑。
再后来,他成了辽河油田最年轻的首席技师,也是中国石油集团最年轻的技术专家之一。他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各个重点项目的现场。
纵横四海的日子,开始了。
战,世纪大考
2017年深冬,黑龙江省安达市,28岁的张亮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自动焊接技术总监的身份直面挑战。作为国内首条超大口径、高钢级、高压力的能源大动脉,这条途经9省(区、市)的跨国管道,首次100%采用全自动焊接工艺,堪称检验中国焊接技术的“世纪大考”。
骤降至零下45摄氏度的天气,让原有的自动焊接调试工艺失效,触摸屏也冻得频频失灵。张亮用冻得发紫的手指,在中控箱上反复按压。调一层参数需要整整20分钟,麻木的指腹在冰冷的按键上留下一个个浅浅的白印。第五天凌晨,重新调出的最优参数终于可以完美运行,他呵出的白气已在睫毛上结成冰晶,眨眼间簌簌落下碎冰碴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进口焊丝突然断供。张亮带着团队在仓库翻出国产焊丝,把自己“焊”在工棚里一次次试验。到第179次,焊缝儿终于通过X射线检测。那一刻他拍着工友的肩膀,笑中带泪:“咱们的土法子,也能在钢铁上绣出金凤凰!”最终,他在这次实战中悟出的“小坡口大电流快速焊”技术,让辽河油建比其他参建单位提前23天完成参数调试,同时创下单机组日焊41道、月焊641道焊口的全国纪录,公司捧回“国家石油优质工程金奖”。由此,辽河油建的全自动焊接技术一战成名。
也是那段时间,儿子出生了,张亮却无暇顾家。妻子产后操劳落下的偏头痛,成了他心底至今的愧疚。“有一次她背着孩子去医院看头痛,医生还以为是孩子病了。”这个能在冰面上连续焊接3小时的硬汉,声音陡然低沉。
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面上焊接时,工友劝他休息,他却指着还未冷却的焊道说:“焊缝儿要是会说话,准嫌咱们手艺糙。”这句朴素的职业信条,后来成了徒弟们笔记本里的烫金箴言。
张亮带徒弟的方式,和当年师父对他一样,严谨且不留情面。徒弟郑忠善永远记得第一次焊完储油罐底座的那个清晨。当他熬了12小时完成30米焊道,期待师父赞许时,张亮沉着脸将焊道全部返修。“焊道就是焊工的签名,每个气孔都是败笔。”如今已是自动焊1机组焊工班班长的郑忠善,理解了张亮“签名”二字的含义——这是职业的尊严。
绘,职业坐标
如今,能源国脉延伸的方向,就是张亮的方向。只是他不再一个项目从头跟到尾了,而是作为随叫随到的机动部队,排难除险。
山东管网项目,大雾天里他用浴霸烘干被冷凝水浸湿的焊丝,再用钓鱼箱保温,治好了进口设备的“水土不服”。在闵月支干线的盾构隧道里,张亮盯着儿子玩的小火车模型突然来了灵感:轨道小车或许能破解大口径管道的运输难题。三个通宵后,张亮将图纸绘制完成,后来那列穿梭在隧道里的钢铁“小火车”,不仅拿下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还将狭窄空间内的施工效率提高55%。
一次次攻关,张亮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心得:“技术创新是把生活常识焊进工程难题。”这种从生活碎片中汲取灵感的能力,已化作千万条焊道的精准连接,成为他职业道路上清晰的坐标。
这份扎根日常的灵感转化力,更在重大工程的实践中绽放光芒,化作他一次次攻克难题的底气。在陕北山区,他创新的“薄壁单焊炬下向焊”技术让进度提前95天;西气东输四线项目中,他调试的参数让直径1219毫米的输气管道月焊达到868道,创下行业新标;虎林—长春项目被层间未熔合问题困住,多日没有进展,刚从天津LNG项目抽身的张亮连夜“救火”,凭借对电流电压的细微调整破解难题……
张亮在中国大地上的职业坐标,已刻在65个城市,往复奔波的里程超过10万公里。从冰雪覆盖的漠北森林到烈日炎炎的南海之滨,从荒无人烟的黄沙大漠到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项目施工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管网延伸到哪儿,哪儿就是咱们油建人的家。”他和同事们一起用焊枪,在祖国的能源动脉上烙下属于焊工这个群体的职业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