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不折腾

文|谢远东
2025-10-31

在中东这片动荡不止、资源分配失衡的土地上,约旦是一种近乎反常的存在。它身处资源、战略与人口的三重结构性劣势中,却能独善其身。

清醒的背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约旦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8.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略大于重庆市;算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难民,人口也仅1162万,略多于河北省的石家庄。全国78%的面积是沙漠,位于盛产石油的中东,却要进口石油。与沙特阿拉伯土地交换后,海岸线才从过去的7公里延长至26公里……不难看出,约旦既无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人口资源,也无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果以地理信息系统将中东各国的军事部署、宗教分布、资源密度与冲突热度层层叠加,约旦便是颜色最为朴素的那个部分。

朴素不等于安全。翻开中东地图,约旦几乎被数个战乱频发和强权国家包围。伊拉克战争导致百万名难民涌入,叙利亚内战让北部边境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更是让西部边界时刻面临危机……这些因素使得约旦在地区动荡中几乎难以真正获得平静。

地缘困局中,从老国王侯赛因,到现任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约旦均选择了“非完全中立”的外交路径,让自己成为冲突中的缓冲地带。无论是2023年在安曼秘密举行的以色列—黎巴嫩谈判,还是美伊之间的低调接触,约旦都扮演了信息通道与非正式调解人的角色。

这个国家并非完全“没脾气”,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下简称“巴解组织”)的关系便是证明。历史上,约旦本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但巴解组织把约旦作为袭击以色列的基地,导致以色列对约旦进行报复。巴解组织中的激进分子甚至还想推翻侯赛因国王。1970年9月,巴解组织同时劫持了多架欧洲客机前往约旦,并在约旦机场炸毁飞机,忍无可忍的约旦由此对巴解组织发动全面打击,使后者损失惨重,这一事件被称作“黑九月”。1971年,约旦军队再次进攻巴解组织,在美国、英国的大力支持及以色列的暗中配合下,将巴解组织赶出约旦。

此举虽遭阿拉伯世界的“道义谴责”,却使约旦躲过一劫。对比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黎巴嫩因收留巴解组织沦为战场,约旦的选择堪称“清醒的背叛”。

如果认为约旦只会与以色列拉关系而不顾及阿拉伯世界的影响,那就低估了这个国家的精明。侯赛因国王一直说他有“两只手”,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的约旦,必须艰难地保持政治上的平衡。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约旦虽然参战,但并未直接渡过约旦河,而是派出部队前往叙利亚,既不过分刺激以色列,也维系了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

1999年,侯赛因国王去世,王储阿卜杜拉二世继位。他坚持了侯赛因的“非完全中立”原则。侯赛因在伊拉克战争中默许美军过境却放任反美游行,阿卜杜拉二世支持反恐却拒把本国当战场,因而在中东的强人领袖们纷纷落马时,约旦国王仍因长袖善舞而屹立不倒。这种平衡的核心逻辑是利用地缘价值换取生存空间,而非信仰或意识形态。近年来,约旦也在尝试用“外交创新”突破资源困局,其背后仍是基于现实考量的平衡术。

一方面,约旦积极参与“以色列—阿联酋—埃及—约旦水换电协议”,即由以色列提供海水淡化水源、阿联酋与埃及投资绿色能源、约旦提供土地与过境保障。这种跨国资源互换虽饱受民族主义者批评,但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却是约旦发展绿色经济与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约旦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数字丝绸之路”与“智慧城市”领域。中国企业已在安曼与伊尔比德设立多个数据中心与AI研究试点项目,旨在将约旦打造成中东北部的数字枢纽。与此同时,约旦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投资,如铁路、港口与电力系统。

新的地缘复杂局面出现了。美国对中国在中东的项目持警惕态度,约旦作为美援大户,必须在中美之间巧妙平衡。2023年,约旦在与中国签署5G建设谅解备忘录后,旋即与美国更新军事基地使用协议,被视为“同步安抚动作”。

外交是资源

在约旦看来,非完全中立也是人道外交的基础,毕竟唯有既远离冲突核心,又始终贴近前线,才能成为难民的中转站、人道机构的枢纽,甚至国际舆论的发声者。

谈及人道外交,就不得不提约旦接纳的难民,这也成为该国的一种独特资源。20世纪90年代,约旦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小瑞士”,意指其稳定、安全、中立。进入21世纪,随着区域冲突加剧与难民持续涌入,约旦逐渐将自身塑造为“人道沙漠堡垒”——在一片混乱中提供庇护,在一众强权间维系对话,在资源匮乏中保障基本秩序。

截至2024年,约旦接纳了约130万名叙利亚人、约230万名巴勒斯坦人,以及10余万名伊拉克难民和也门避难者。对一个总人口仅1100多万的国家而言,难民不仅是人道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结构。

在安曼市郊的扎塔里难民营,每一根电线杆都贴着联合国、德国援助署等机构的标志。这里如同一座联合国实验城市,学校由芬兰NGO(非政府组织)运营,供水由日本资助建井,医疗点由约旦红新月会与美国CDC合作运行,难民可以通过特定的“数字身份”,管理自己的救助积分与家庭档案。

这套庞大系统为约旦带来了丰厚的“道义资本”。联合国每年对约旦提供超过10亿美元的人道援助资金,欧盟则承诺对其开放部分农业与服务业产品的免税待遇,美国也给予军事与经济支持。显然,在约旦,外交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难民让约旦成了一个不能被遗忘、被削弱的中东稳定者。它可以批评欧洲拒绝为难民提供庇护的政策,却不会引发指责;它可以在阿拉伯联盟中主张优先处理人道问题,而不被视为软弱;它甚至可以在与以色列的关系中,以“人道责任”为名,继续维持边界合作,避免激进派破坏和平协议。

这并不意味着约旦完全是“出于善意”。随着叙利亚战火逐步平息,约旦对难民的态度也悄然发生变化。2022年以来,约旦政府停止对新增叙利亚难民开放边境,部分非正式营地被悄然关闭,难民被劝返或迁往邻国。与此同时,国内舆论中,指责难民占用资源、压低工资的声音不断增加。

人道外交,在约旦也是一门现实主义艺术。

沙漠中的水桶

在约旦首都安曼市中心的国会大厦,一位独立派女性议员站在讲台上,质问政府“为何拖延全国水电系统现代化”。这是2023年议会实况转播中最受欢迎的片段。但这样的质问往往只是形式。

约旦的议会制度被称为“灰色民主”。表面上是选举制、党派制,实际上权力仍集中于王室与安全部门。多年来,约旦议会的立法权极为有限,预算与内阁组建主要由王室拍板。“我们都知道,这更像是一个橱窗,用来向西方证明‘我们正在民主改革’。”《约旦时报》前政治版主编说。

但这个橱窗为约旦带来了丰厚的外交红利。例如,美国援助中东国家的部分法律条款规定“民主程度需持续进步”,约旦议会的每一次选举、每一次女性席位的增加,都成为满足条件的佐证。欧盟对约旦“媒体自由指数”的评价,同样基于该国近年来设立“数字新闻法庭”与“媒体伦理准则”的相关政策。

这种“灰色民主”的运作逻辑清晰可见:不能过于封闭,否则援助难以持续;也不能过于开放,否则国内部落、保守派与军方可能失控。因此,约旦始终在“改革表象”与“权力实质”之间小心翼翼地踩线前行。

好在约旦王室的开明作风和人格魅力,成为凝聚国民的重要纽带。在约旦人心中,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诚实正直、勤奋果敢且精力充沛。他曾在雪地中帮民众推车,曾出售王室土地为军队加薪,也曾对闯红灯的亲戚铁面无私。当约旦飞行员被恐怖分子杀害后,他亲自坐镇指挥部,组织对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空袭。身为巴勒斯坦难民后裔的拉尼娅王后和蔼庄重、优雅智慧,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救助,致力于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戴安娜”。因此,约旦王室不仅备受国内民众尊敬,其国际形象也极具亲和力与友善感。

这种形象塑造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政策、传播与外交技巧共同作用的复合产物。约旦王室通过社交媒体主动展示其“平民化生活”:王后拍摄与难民同进晚餐的视频、王储在野外与士兵同训的画面,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而外交部门则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不断主张“中东应有一座不倒的灯塔”,彰显国家的立场与担当。

当然,阿卜杜拉二世的“文治”也不可轻视。他执政20多年来推行的世俗化改革,为约旦带来全方位的进步。在安曼街头,时常可见不裹头巾的年轻女性,男性也多以衬衫牛仔裤着装;大学中,女性入学率甚至超过男性;高档酒店允许客人穿分体泳衣,供应酒精饮料。在“阿拉伯之春”中,约旦未受到太大波及,约旦的人均收入也在西亚地区位于中游之列。

凭借安定的政局,旅游业成为约旦经济一大支柱和外汇的主要来源。2024年约旦接待境外游客610万人次,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以色列。

未来将接任王位的侯赛因王储,被视为“国际对话新代言人”。2023年,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中,提出“中东青年参与难民政策制定”的倡议,赢得广泛赞誉。与此同时,他代表约旦,在与欧盟、美国的多次闭门对话中,强调国家需要“在稳定与自由之间取得平衡”。

这位年轻王储的清醒认知,正如一位约旦评论家所言:“我们不是沙特的油桶,也不是叙利亚的火桶,我们是一个沙漠中的水桶,水很少,但必须打稳、端平。”不折腾的约旦,展现的是一种人道但现实、低调却不失锋芒的生存外交路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