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面对•营口市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

在劳动争议的处理过程中,职工与企业往往面临拉锯与对峙。劳动者维权,常面临程序烦琐、成本高昂的困境;企业应对纠纷,也同样承受诉讼压力与声誉风险。这一过程不仅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劳动争议久拖不决也非现代社会治理应有的样态。无论是职工还是企业,都期待一种更高效、更有温度的化解方式。
在辽宁省营口市,劳动争议调解室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新的途径。营口市总工会发挥自身的联动开展、协同推进作用,搭建起专业调解平台,推动诸多棘手争议在法、理、情的交融中寻求突破。在这里,解决劳动争议不再依赖某一方的简单妥协,而是基于法律框架的深度沟通与相互理解。
“一站式”调解
2025年4月,营口市某建筑工地上,工人王建国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家属与企业因责任认定与赔偿问题爆发激烈争执,陷入僵局。王建国的妻子李淑芬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却态度坚决,坚持要求企业赔偿,企业方则认为这场意外不属于工伤范畴,不愿承担主要责任。更棘手的是,劳动关系的界定缺乏明确依据,让纠纷的解决难上加难。
就在双方一筹莫展、纠纷悬而未决之际,营口市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以下简称“调解室”)主动介入,接下了这起棘手的案件。调解室工作人员首先安抚了李淑芬的情绪,也向企业方沟通,既细致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也从人情事理角度疏导企业态度。经过多轮沟通与反复协调,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一场可能持续许久的纠纷就此圆满解决。
这样的成功调解并非偶然,背后是营口市总工会持续推进多年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
时间指针拨回2021年。彼时,营口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逐年攀升之势。2016—2020年间,全市劳动纠纷诉讼量年均增长超过20%,“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程序复杂”成了许多劳动者心头沉甸甸的石头。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持续释放出加强基层调解的明确信号,出台了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的意见》《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
方向有了,基层如何接得住、接得稳、夯得实?“那时我们意识到,工会必须站出来,把调解的第一道防线筑牢。”营口市总工会法律部部长刘佳说。恰逢辽宁省总工会、辽宁省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印发《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活动实施方案》,营口市总工会迅速响应,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召开职工座谈会等方式展开调研。“调研后才发现,职工对便捷高效调解机制的渴望非常强烈。”刘佳说。
调研之后,就是实实在在的推进。营口市总工会联合营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陆续出台《关于建立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调解机制的工作办法》等文件,明确了调解室的职能,规范了对接流程。他们还专程去各级法院和“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学习诉讼调解对接和信息平台的建设经验。
就这样,一间由营口市总工会牵头、法律部部长具体负责、多名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专职调解的调解室诞生了。团队7名成员大都具备法律背景或调解实战经验,并全部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认证。为保障调解室可持续运行,营口市总工会每年还安排6万元的专项预算。
然而,调解室的起步并不容易。一个既无强制执行力,也缺乏行政权威的新机构,很难得到企业和劳动者的认可。调解员张丽莉还记得调解室接手的第一块“硬骨头”:某科技公司与职工陆宇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双方情绪激烈,并且拒绝一切调解、帮助。“当时,我们一边梳理案情、找准争议焦点,一边反复跟双方沟通。”起初企业方态度坚决,“都到二审了,等判决吧,不调了”。但张丽莉没有放弃,而是把调解的优势一点点说清楚,讲透彻。“如果能达成和解,对企业来说省时省力,减少负面影响;对劳动者来说,也能更快拿到补偿,化解心结。”张丽莉拿出提前梳理好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说明,让双方意识到这间调解室是“有真材实料,能解决问题的”。最终,这场已历经仲裁、一审、二审的纠纷,在调解室里实现了和解。
在经历几次实战后,调解室摸索出了一套清晰的工作流程——从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再到组织调解、达成协议,各个环节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如今,调解室的调解速度越来越快,一般调解成功处置时间从最初的半个月左右缩减到7—10天。
愿意听他们说
调解室的工作日常,往往从接听职工的热线电话开始。“有很多时候,问题在电话里就能解决,我们跟职工说明白,企业方也会认可,毕竟都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法规。”刘佳说,除了热线,线上平台和邮箱里也常常收到职工的来信。平均下来,每天都有30多件咨询和求助。面对那些线上解决不了的争议,工作人员会询问双方有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想法。只要职工和企业双方有调解意愿,工会就愿意搭桥牵线,请他们坐下来,把各自的难处和想法摊开来,一步一步找共识。
张丽莉至今还时常想起年初接到的那通电话。电话那头,几位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声音哽咽,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他们一直在哭,我听着,心里又急又疼。”2025年初,某科技公司未与5名应届毕业生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引发劳动争议。几个年轻人慌了神,不知该怎么办。沟通过程中,工会既体谅他们的无助,也坦诚地与企业沟通:“这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遇到这样的事,搁谁心里好受?咱们能不能在不失公平的前提下,一起找个解决办法?”3天后,双方达成和解,公司当场补签了劳动合同,并赔偿了相应款项。
有时候,工会要解决的不仅是一时一事的纠纷,更希望通过一次调解,推动企业修补制度上的漏洞,从根本上减少矛盾。
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就曾因“综合工时制”规定表述不清,导致3名劳动者在加班费和调休问题上与单位产生分歧。他们原以为所有加班都应获得加班费,却不清楚部分时段可通过调休来补偿。由于企业未能及时安排补休,也未明确解释,双方的误解越来越深,案件从仲裁一直打到了一审。
调解室介入后,没有只盯着“了结案子”,而是主动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和劳动者坐到一起,把“综合工时”的政策一点点讲明白,说透彻。“很多职工确实不太了解制度细节,如果企业能在传达和管理上更清晰,很多纠纷本可以避免。”刘佳说。在调解室的推动下,企业不仅当场结清了补偿工资,更意识到自身管理制度存在模糊地带,并承诺尽快修订相关规则。就这样,一场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的纠纷悄然化解,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企业也借此规避了未来的风险。
随着调解室的口碑逐渐传开,营口市总工会开始把这种工作模式推向更多地方。他们不仅协助大石桥市、鲅鱼圈区等地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室,还与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自贸区等总工会签订委托调解协作协议,织就了一张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调解网络。越来越多劳动者知道,有了劳动争议,可以去找工会——那里有人愿意耐心听他们说话。
自2021年6月启动至今,调解室共受理法院委托调解案件440件,成功调解67件,帮助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290余万元;受理仲裁委托案件594件,成功调解108件,调解成功金额190余万元。因扎实的工作成效,调解室被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辽宁省总工会联合授予“辽宁省金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称号。
预防优于解决
据统计,营口市近年来发生的劳动争议中,涉及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案件占比接近四成。这两个群体的从业者往往缺乏法律知识,维权渠道也相对有限。于是,营口市总工会逐渐将工作重心向他们倾斜。
针对农民工群体,工会专门设立了“绿色通道”,不设门槛,不审查经济条件,只求尽快为他们提供法律支持。农民工李野的故事正源于此。他在营口一家铝业公司工作,在一次电焊作业中,火花溅入眼睛,导致左眼视力急剧下降,矫正后仍不足0.4。起初,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并未意识到这属于工伤,也未曾向企业提出补偿。直到医疗费用不断累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在工友的提醒下,他才走进了调解室。“当时真的走投无路了,眼睛看不清,钱也花完了。工作人员不仅耐心听我讲,还帮我一步步准备材料、申请工伤认定。”李野回忆。最终,李野被认定为十级伤残,通过工会调解,企业支付了他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等在内的补助补偿金近8.3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随着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就业形态日益普遍,与之相关的劳动纠纷也逐渐增加。2023年,营口市总工会成立专门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调解工作室。“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同样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刘佳介绍,调解室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指导意见,处理因报酬、休息、奖惩等引发的纠纷,不论是来自平台企业还是合作企业。只要双方同意调解,调解室便会依法介入,推动协商;若不在受理范围内或有一方不愿调解,工作人员也会清晰说明原因并做好记录,尽量让每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能感受到程序的透明与公正。
在实际处理争议的过程中,营口市总工会意识到,很多问题看似是个案,背后却往往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于是他们开始主动联合各行业工会联合会,探索“个体调解+群体协商”相结合的新模式。2024年,某快递公司多名员工反映工资被拖欠2个月,调解室第一时间联系企业后发现,因资金用于新设备投入,导致短期周转困难。尽管公司已发出延迟发放的通知,但快递员们仍情绪激动,不予认可。
“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营口市物流协会行业工会联合会,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张丽莉说,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组织了一场线上集体协商。令人欣慰的是,短短几天后,企业不仅承诺立即补发所有拖欠工资,还额外推出了一项“爬楼补贴”,送往5楼及以上的订单,每单多补贴2毛钱。一场原本可能激化的群体纠纷,在工会的及时介入下,不仅得到了化解,还促成了快递行业配送制度的切实改善。
除了事后的调解,营口市总工会越来越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劳动争议。如今,张丽莉和同事们每周都会抽出时间,走进企业开展劳动法规的宣讲和普及。“我们整理了调解中遇到的许多典型问题,将实际案例做成普法材料,通过公众号推送,也带到现场去讲。”
在张丽莉看来,比起事后化解矛盾,更理想的是让争议根本不要发生。“如果说劳动争议调解是救火,那么工会更希望的是能提前排查隐患,装上防火墙。” 工会真正期待的,不是解决了多少纠纷,而是让更多的劳动者被看见、被保护,让冲突消弭于未起之时。 (文中劳动者均为化名)

张丽莉(左二)在进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