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精准“滴灌” 助企护工破解难题

本报记者 康晓潺
2025-11-17

法律知识公益讲座现场。   丹东市总工会供图

“参加了社保,我可以安心工作了。”11月10日,收到首月社保缴费凭证的职工刘芳高兴地说。不久前,她入职丹东某科技企业时,因担心已缴纳七八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断档白交”,一度拒绝企业为其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她同时入职的几名新职工也有这种担忧,这种群体性顾虑导致企业招工后的社保衔接工作陷入困境。

转折发生在丹东市总工会普法进企业活动中——专业律师针对“两类养老保险能否平稳过渡”问题,在该企业开展专项解读,明确两种保险制度不冲突、待遇可衔接,并通过实操指导彻底打消职工顾虑。最终企业顺利完成新职工社保参保手续。

问题的顺利解决,缘于丹东市总工会开展“助企业惠职工”法律服务系列行动。今年,市总工会锚定企业发展痛点和职工需求热点,聚焦劳动关系和谐主线,构建多方联动的法治服务体系,联合司法、人社、法院等部门进企业服务职工,筑牢和谐劳动关系根基。

从物业行业到科创企业,普法服务实现精准“滴灌”。“物业行业职工流动性强,劳动争议场景集中,我们开展‘订单式’普法帮助解决问题。”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市总工会联合市物业行业工会联合会、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结合物业行业特点举办公益讲座,直击“工伤认定”“未签合同维权”“加班费计算”等高频问题,通过真实案例解析让职工“懂法更会用法”。面对科创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专项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普法宣讲”,重点讲解专利申请、商业秘密保护等领域法律知识。

为提升争议化解质效,今年9月,丹东市总工会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社局举办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培训,60名监督员、调解员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答疑等形式,强化了诉调对接、司法解释适用等实操能力,进一步夯实了三方协作合力。

截至10月末,丹东市各级工会共举办普法活动242场,惠及职工6000余人次。针对新就业形态群体开展普法活动11场,涉及400余人次。

丹东市总工会通过法治护航,构建起精准“滴灌”的法治服务体系,实现了职工权益保障与企业健康发展双赢,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营商环境优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