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其实可以如此美好

文|武萌 摄|张北
2025-11-25

由于手艺精湛、真材实料,店里的生意十分红火,每天能卖掉1000个馒头。

妈妈欣喜于孩子的成长和转变。

巷里一扇窗

清晨7点的盘锦市兴隆台区,园林巷还浸在微凉的晨雾里,巷尾的“陆咫巷新疆馒头面食坊”已飘出浓郁的麦香。50余平方米的店面里,蒸汽在玻璃窗上凝出薄雾,22岁的吴英弘把揉好的面团摆进蒸笼,动作不算快,却格外规整。他的妈妈范海燕站在一旁,看着儿子专注的侧脸,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沾了面粉的围裙。

“英弘,花卷摆齐喽。”范海燕轻声提醒。吴英弘抬头,露出羞涩的笑容,伸手把歪了的花卷拨正。不远处,同岁的杨其波正把冷却的馒头装进塑料袋,五个一袋,扎口时特意挤净空气,这是妈妈孙丹教的“规矩”。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身上,麦香混着笑声,把小店烘得暖洋洋的。这是一家特殊的店,经营者都来自孤独症患者家庭。

2023年夏天,看着越长越大的孩子,下一步怎么办成了袁敏、范海燕、孙丹、夏文英四位妈妈最大的心病。“那会儿孩子最大的26岁,最小的19岁,上完学就天天在家待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袁敏记得,有次带女儿刘思彤去菜市场,孩子见了陌生人就往她身后躲,连“阿姨好”都喊不出口。

她们四处考察,最终选定经营一家馒头店。“流程相对固定,能让孩子慢慢适应,而且民以食为天,总能有人买。”范海燕说这话时,更像在给自己打气。选址时,她们几乎走遍兴隆台区的小巷,最后定在园林巷南端。“这里人流不多,但租金便宜,最重要的是居民以老人为主,他们对孩子应该更宽容。”四位妈妈凑了启动资金,装修亲力亲为。袁敏的丈夫帮忙刷墙,范海燕骑电动车跑遍全城买设备。11月11日开业当天,门口挂了小红灯笼,可从早到晚只来了3位顾客,卖出去12个馒头。“晚上关店时,英弘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好吃?’”范海燕声音发颤,蹲下来跟他说:“不是不好吃,是大家还不知道我们的店。”

转机始于一位退休阿姨。那天傍晚,家住附近的张阿姨来买馒头,见刘思彤装袋手忙脚乱,听袁敏说起孩子们的情况后,没多言,买了两袋就走。没想到第二天,张阿姨带了七八个老姐妹来,每人都买了好几兜。“阿姨说孩子不容易,你们更不容易,我们多买点儿,就当帮衬了。”从那以后,顾客渐渐多了。有特意绕路的学生家长,有分享给同事的上班族,不少人买完还会跟孩子们聊天儿:“小伙子,今天馒头蒸得真香!”有时,还有顾客特意买走卖相不好的豆包。

一次,吴英弘去小区送货,业主李大爷见他手冻得通红,特意煮了姜茶让他带上:“孩子,慢点儿走,路滑。”这些细碎的温暖,在孩子们心里漾开涟漪。如今吴英弘送货时,会主动跟相熟的业主打招呼;刘思彤看到小朋友来,也会把自己的小凳子让出去。

融入社会道门

“孩子确诊那天,我在医院走廊坐了一下午,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我走了,他怎么办?”范海燕至今记得20年前的场景。原本正常的吴英弘,3岁时突然不会说话,对世界的认知全部归零,经过检查后,被确诊为孤独症。她抱着孩子回家,关在房间哭了一夜,第二天红着眼眶去书店买了所有关于孤独症的书。那些年,她带吴英弘跑遍全国做康复训练,辞职、卖房,花光积蓄,可孩子还是不能正常交流。

孙丹的经历大同小异。杨其波小时候,每次出门总有人指指点点;孩子当场哭闹时,孙丹一边哄,一边承受异样的目光,“那种委屈,这辈子都忘不了”。四位妈妈是在康复的过程相识的,聊起孩子的未来总忍不住掉泪。孤独症孩子成年后就业难,是这些特殊家庭共同的难题。“我们不想孩子一辈子靠父母养着,他们也有手有脚,也想被人需要。”范海燕说,开馒头店从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给孩子们“融入社会的窗口”,所以她们不惜用成本高一倍的新疆面粉。

刚开始教孩子做馒头,比想象的难太多。吴英弘揉面总把面粉撒满地;杨其波做的花卷歪歪扭扭;张桐性子急,做不好就发脾气。妈妈们没气馁,手把手教,一个动作重复几十遍,直到孩子们学会。“英弘刚开始学送货,我偷偷跟在后面,看他把馒头送到业主家,跟人说谢谢,我躲在树后面哭了。”如今,吴英弘不仅能独立送货,还能记住老顾客的口味,遇到新顾客还会追着人家加小店的微信客户群。

孩子们的变化,是妈妈们最大的安慰。以前吴英弘总独自待在房间,现在每天早起说“要去店里上班”;刘思彤以前不敢看人,现在会笑着说“欢迎下次再来”;张桐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用自己的钱给妈妈买了棉鞋。“有次英弘下班说‘妈妈,我请你喝饮料’,买了4瓶,给爸爸、妹妹和我都带了。”范海燕说起这些,眼里闪着光,“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一家店一束光

后来,因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原因,馒头店只剩范海燕和孙丹两位妈妈带着孩子们坚持。如今,小店每天能卖出1000多个馒头,利润虽薄,却不用再靠家长贴钱。两位妈妈也有了新想法:把流程规范化,多开几家连锁店,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家庭。

“我们不奢求孩子大富大贵,只希望我们老了以后,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能被社会温柔对待。”范海燕说,有一次她问吴英弘将来想做什么,孩子想了想说想一直做馒头,跟妈妈一起,“那一刻我就想,不管多难,都要把店开下去。”

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每年以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孤独症孩子成年后的就业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在盘锦,除了这家馒头店,还有不少人在为孤独症患者群体努力:社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爱心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接纳这个群体。“以前跟人说孩子是孤独症,好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病,现在大家会主动跟孩子打招呼,这就是进步。”孙丹说。

今年7月,两位妈妈带孩子去了新疆,“想让他们看看阳光下用天山雪水灌溉的麦田”。新疆归来,孩子们又迎来好消息——新疆馒头面食坊泰山路分店开门迎客。

傍晚6点,馒头店准备关门。吴英弘认真擦净桌椅,杨其波把剩下的馒头装进保鲜盒。妈妈们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相视而笑。巷子里的路灯亮了,暖黄色的光洒在门口,馒头店的招牌格外清晰。

晚风拂过,带着麦香,脚步声渐渐远去,小小的馒头店却像一盏灯,在夜色里温暖而坚定地亮着。它不仅照亮了孤独症患者家庭的路,也照亮了这座城市最柔软的角落。 

巷子深处的馒头店。   

孩子们认真地学习面食、装袋、送货。  

吴英弘接妹妹放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