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高的电塔上

文 武萌
2025-11-25

陈志恒

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盘锦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带电作业中心)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

苇塘上空的“铁蜻蜓”

望着穿梭在苇塘间的220千伏凌曙线,陈志恒的眉头拧成疙瘩。复合绝缘子的更换期限已到,但收割前的芦苇荡却像座迷宫。

九河下梢的盘锦没有山,却有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的苇塘和水田。输电线路像银线穿梭其间,近8000基杆塔半数立在湿地里。每年春秋检修,陈志恒和工友们扛着上百公斤的设备,穿行在3米多高的芦苇荡中,身下是没膝的泥浆,抬头看见的,是被切割成碎块的天空。他们只能将3米长的竹竿高高挑起,让竿顶系着的红布条成为这片绿海里唯一的航标,芦苇荡外的人则紧盯着这抹跳动的红,借对讲机指引方向。有一次,夏天在田庄台处理线路故障,淤泥没到大腿根儿,一张嘴说话,蚊虫便灌满嘴。等爬到杆塔上,绝缘服里的汗水能倒出半盆。

“能不能让设备自己沿着电线‘跑’起来?”陈志恒常把自己关在创新工作室,对着一堆零件反复琢磨。最初的“飞车”是个铁架子,靠手摇齿轮前进,试跑时卡在导线上,像只断了翅膀的鸟。他盯着秤上80公斤的读数,突然瞥见街上往来的电动车。“要不换锂电池试试?”结果大获成功。

时间来到了2018年国庆节前后,“飞车”的研发也到了紧要关头,那阵子陈志恒工作室的灯常亮到后半夜。他重新焊接电路,把铁架子换成铝合金,“锂电飞车”就此诞生。

第一次试跑是在11月的寒风里,飞车启动后便开始原地打滑。距离每3年一次的停电检修只剩20小时,这可怎么办?!陈志恒急得满头大汗,他突然想起小区修鞋摊儿上的牛筋底。“给轮子穿双‘胶鞋’试试。”他拽着妻子去敲修鞋匠的门,三人蹲在路灯下粘了半夜防滑垫——这时距离停电时间还剩6小时。

第二天早8点,当改装后的飞车载着人和工具,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平稳滑过苇塘上空时,苇场的工作人员拍红了巴掌。这个长1.2米、重35公斤的“钢铁蜻蜓”,让原本需要3天的作业缩短到8小时,“就像给导线装了电梯!”

大家欢呼着拥上来,这个身高一米八五的东北汉子眼眶红了。

如今,陈志恒研发的“锂电飞车”已升级到第三代,可一键启动,配备双向刹车制动,承重增加到200公斤,不仅能在导线上“爬坡过坎”,在5级风中稳稳作业,还能加装夜间照明灯、多功能挂钩、工具磁吸盘,并搭载无人机巡检模块。锂电飞车已经飞出盘锦,陆续在沈阳、抚顺、营口等供电公司的输电作业现场推广使用,并已在国网商城上架,惠及更多同行。

陈叔带出的“兵”

现在,陈志恒依然在一线坚守,8年前,他主动放弃了“坐办公室”的机会。

陈志恒接手检修一班班长时,这个班是全公司闻名的“老坦子班”。“老坦子”是盘锦人对不求上进者的称呼。面对这个人心涣散的班,陈志恒不服输,他一个个做组员工作,振奋士气。带着大伙儿练爬塔,自己先攀到30米高的塔顶。有人嫌带电作业危险,他第一个穿上绝缘服,在强电场里演示操作。

接到调令那晚,他在铁塔下站到后半夜。手机里存着班组刚获的“先进集体”奖状照片,还有班组成员姜宇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后发来的短信:“陈哥,多亏你在下面指导,以后再上导线我不怕了。”

班组刚刚有了起色,这时走,陈志恒心有不舍,他放不下班里信任他的“兵”。第二天一早,他敲开领导办公室的门:“我要留在检修一班。”

领导把调令拍在桌上:“别人打破头想进来,你可要想好了。”“他们需要我。”陈志恒语气诚恳又坚定。

回到班组,陈志恒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姜宇红着眼眶说:“陈哥,咱给你争口气!”从此,班里的创新项目多了起来:无线带电清障装置、近电报警器……大家曾连续48小时抢修,班组微信群里的消息刷到凌晨三点,没人叫苦。

如今,检修一班已是全公司最叫得响的班组,班里的兄弟们因表现突出,陆续提拔到其他班组当组长。很多人走时,都像陈志恒当年一样舍不得,唯一的要求是:工作可以调动,工作群不能退。原本8个人的班组,群里却活跃着30多名成员。

陈志恒征服了那些曾经“躺平”的同事,也征服过大学生,虽然他只初中毕业。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教室,陈志恒攥着演讲稿的手渗出细汗。台下坐着300多名大学生。“我给大家看样东西。”他举起一只绝缘手套,深蓝色的胶面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划痕,像老树桩上的年轮。“上面有37处磨损,这道是换绝缘子时被塔材钩的,那道是暴雨天抓导线磨的……”手套举在阳光下,台下的掌声比预期更响。

他用经验折服了年轻人,而当他的经验和理论碰撞在一起时,闪动的是炫目的火花。他的班组这几年陆续多了十几个大学生和3个研究生,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了多跟“陈叔”学些东西。

陈志恒常给这些年轻人“留作业”,一点点把他们引上创新的路。牛子铭和同事研究的方向是近电报警器,可新做的探头总在风大时跑偏,3个月里,几个人围着图纸吵吵嚷嚷改了七八回,还是不见效。陈志恒看了看图纸,指着探头底座说:“加块三角板,跟塔臂贴紧点儿,就像你们爬塔时腰绳得缠实。”后来这台报警器装在高塔上,大风天里稳得很,牛子铭仰着头说:“陈叔,你这法子比课本上的设计还好用。”

徒弟崔朝越升级无线带电清障装置,起初还担心师傅看不懂复杂的驱动模块图纸,没想到陈志恒拿着模型转了两圈便开出药方:“原来的电机太沉,换个小的,就像你背书包,轻了才跑得远。”改造后的装置,最终减重三成,灵敏度还提了档。

在陈志恒的引领下,这些年轻人渐渐开始独当一面。2024年,他的班组荣誉满满,仅省部级荣誉就有8项。徒弟杨晓龙拿下省技能大赛的冠军,崔朝越位列盘锦市职工创新大赛榜首。2024年的全国输变电系统比赛,陈志恒团队拿了团体一等奖。有人问徒弟们“为啥跟初中毕业的师傅学”,这些年轻人笑了:“陈叔能把技术嚼碎了喂给我们,这东西课本里可没有。”

夕阳给盘锦的红海滩镀上金边时,50岁的陈志恒又爬上了30米高的铁塔。他的影子投在苇塘上,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陈志恒在工作室改造升级锂电飞车。(受访者供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