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中心向西南出发,驶入京港澳高速,过宛平城,沿二七路继续前行,便抵达二七厂1897科创城。旧时的机器静静地安放在园区草坪上,不远处的办公大楼外墙上,穿越百年岁月的“铁道部北京二七机车工厂”一行大字依然闪耀。
百年前,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点燃的工人运动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在火热的建设年代,工人们听党话、跟党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业辉煌;迈进新时代,这座屹立于卢沟桥畔的百年老厂,仍在续写崭新的篇章。
北方工人运动的摇篮
中车北京二七机车工厂,最早可追溯至1897年成立的“邮传部卢保铁路卢沟桥机厂”。1900年,随着卢保铁路改称京汉铁路,工厂在现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地区建立新厂区,并更名为京汉铁路长辛店机厂。长辛店地处进京交通要道,产业工人逐渐聚集。
当时,长辛店工人的日子极为困苦。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连年内战导致铁路设备损毁、款项被挪用,损失大多被转嫁到工人身上。资方实施严苛管理,豢养工头和警探,强迫工人从事繁重劳动。长辛店机厂实行“大星期”工作制,每两周才休息一天。工人每日需“翻牌”考勤,一旦错过时间,一天就算白干。工人没有钟表,摸不准时间,只能后半夜就爬起来往工厂赶,经常在门口受冻挨饿几个小时。
此时,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工人阶级蕴藏的力量,主动来此讲学,使工人接触到新思想。1918年夏,华法教育学会在长辛店机厂设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们在这里和工人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他们既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也受到近代工业的劳动锻炼和工人阶级思想感情的熏陶,体验着劳动的伟大。这些学生中,走出了赴法寻求救国真理的蔡和森、赵世炎,还有后来成为军事教育家、共和国地质部副部长的何长工,以及革命烈士林蔚、高风、罗学瓒……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天,留法预备班学生进城参加集会,返回长辛店后迅速将运动消息传开。数万份传单经京汉铁路散播,让五四运动的浪潮沿着铁轨迅速蔓延。长辛店铁路工人加入学生发起的“救国十人团”,与学生们一同前往车间、车站和农村,进行反帝爱国宣传。被斥为“卖国贼”的曹汝霖,其女婿刘家骥在长辛店机厂担任副厂长。5月7日,工厂部分工人罢工,并与学员包围了刘家骥的住宅。这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
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提出了“到工人中去”的口号。1920年冬,李大钊派邓中夏等人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和他们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一群穿着长衫的北京大学学生。1921年1月初,学校正式成立,分日夜两班:夜班听课的是工人,日班听课的是工人子弟。工人的课本由北大学生编印,纸笔也由北大师生捐助。
为办好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等人每周到长辛店住校一两天,晚上上完课后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连煤油灯都是从工人那儿借的。他们每人每月领7元生活费,只吃3元的伙食,省下的钱买茶叶、糖果招待来上课的工人。工人时常找他们代写家信,有病时也向他们讨教药方,甚至请他们帮助解决家庭纠纷。时间一长,穿短襟衣服的工人和穿长衫的先生打成一片,成了嘘寒问暖的一家人。工人亲切地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先进知识分子与先进的工人阶级实现了初步结合。作为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长辛店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孕育之地。在北京共产主义组织代表向党的一大所做的报告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谈长辛店工人运动的情况。
1923年2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自由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举行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作为中国早期铁路修造业和产业工人聚集地,长辛店也是二七大罢工的主要策源地和发生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被誉为“北方的红星”。30多年后,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
驶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1948年以前,长辛店机厂还只是一家机车修理厂,维修来自英、法、日等国家的机车,却没有一台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机车。1948年12月,长辛店解放后,工人积极开展护厂运动,修复军车与火炮,支援北平解放。工厂历经数次更名,1966年,为纪念二七大罢工,定名为“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的推进,中国人需要自己的机车。1958年6月15日,国产“建设”型5321号蒸汽机车在厂区启动,这是二七厂自主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机车。仅88天后,一台被命名为“建设型001号”的电传动内燃机车同样在长辛店诞生,全车3万多个零件全部国产,这也是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内燃机车。从此二七厂不再只是维修工厂,而是能够自主设计、制造的现代化企业,内燃机车也成为二七厂的“拳头产品”,日后的“北京型6001号”干线货运机车,成为当时世界上单节功率最大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那时的工作,不分职务高低,无论是党委书记还是厂长,车间里都常见他们的身影。制造发动机急需硅钢片,党委书记亲自赶往太原采购;厂长则留在车间,与工人一同研究解决难题。这一切都极大激发了工人的干劲儿。几位女工回忆说,1958年整整一年,她们都在辛勤劳作,有时连吃饭、睡觉都在车间里,家人经常送来衣物和饭菜,有时还帮忙搬运材料。一位女工在那年怀孕,怀孕7个月时医院开出证明,建议调往后勤部门做一些轻松的工作,但她不愿离开车间,仍然坚持与大家一同奋战,直到临产才出示证明。刚坐完月子,她就立刻返回生产一线。如今每当人们谈起那段岁月,无不感慨工人的奉献与激情。
20世纪70年代,国家要求“进京旅客列车不冒烟”,这意味着北京铁路局需将正在运营的客运蒸汽机车全面更换为内燃机车。1975年6月,北京型客运机车历经多年研发试验正式定型投产,并被广泛投入多条铁路干线,成为20世纪80年代华北、华中地区客运主力。机务部门认为其可靠性远高于国产内燃机车,也明显优于罗马尼亚和法国的同类产品。
北京型客运机车还以结构简单、布置紧凑、易于操纵、保养方便的优点赢得了机务部门的赞誉,司机之间甚至传诵着“拔油尺、看油位、转一周、回家睡”的顺口溜。那些年,二七厂还相继开发出北京型重联货运机车、口岸机车、专运机车等产品。
2012年8月11日,二七厂生产的内燃机车在天津港装运上船,启程前往欧洲,标志着中国高端铁路内燃机车首次进入欧盟市场。昔日,长辛店车库中停满外国机车;而今,从二七厂开出的中国机车驶向世界。
老工厂跨界新领域
2015年,伴随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二七厂正式更名为如今的“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2018年3月,随着最后两台GK1E型内燃机车交付客户,厂区的机器轰鸣声就此停止,工厂外迁至房山区窦店镇。
“二七厂的转型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要求。2018年停产制造业后,工厂开始转型,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更是一场城市更新的标志性实践。”公司党委书记曹岩说。百年厂址,由此转型为以文创为主题的科技文化创新城,这里既保留了红色历史与工业文化遗存,还将打造集新媒体文创、人工智能、轨交装备研发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园。
曹岩坦言,二七厂长期扎根于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员工要从传统工业思维转向现代服务型企业思维,这并不容易。“为了转变观念,我们开展了大量培训和交流活动,一点点打破思想上的壁垒,让大家意识到市场导向和服务意识在新业务模式中的重要性。”
二七厂还对合作经营伙伴和入驻企业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他们能多接收一些二七厂的员工。“员工的安置是转型中的一个难点,但是我们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和二七厂一起成功转型。”时任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红波说。
从此,这片旧厂区迅速焕发新生: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拔地而起,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工程和国内首个集成科研测试与运动训练功能的冰雪基地,也是当时国家队备战冬奥的“大本营”。以往,因国内缺乏专业冰雪训练基地,不少冰雪项目的国家队只能去国外训练,成本高昂且保障受限。二七厂老厂房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也延续了拼搏自强、奋斗不息的精神。建设过程中,二七厂的工业风貌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如速滑馆即由原冲压备料车间分厂改造扩建而成。
站在速滑馆冰场一角,宋忠赞指向冰道:“我以前的工位就在那儿。”如今那里改成了冰面,他也有了新的职责。每当运动员训练时,他就靠在冰道外的弯道垫上,守望着冰场,等待教练的召唤,随时准备进场浇冰。
2019年,曾在二七厂工作29年的宋忠赞应聘进入北体大冰雪运动运营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成为中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科训基地的工作人员。“以前的工作是机械制造,制作铁路机车配件。现在主要是冰面维护,机组巡视。”伴随着首都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工厂和工友纷纷离开这里,只有他还守望在工位旁,但眼前的一切不再是昔日的模样。“从那样的一个旧厂房,变成这么先进的一个场地,有这么先进的设施,相信我们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宋忠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除冰雪基地外,1897科创城内,二七厂众多工业遗存获得保存与展示。欧式工业建筑与现代艺术交融共生,昔日工业构件陈列于草坪,吸引游人驻足拍照,时尚店铺点缀其间,新旧对话充满生机。
如今,二七厂的工业故事仍在延续。新厂区所在的产业园,已是“国家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中国中车集团面向全球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这是百年二七的崭新征程。

1970年,二七机车车辆厂工人在加工柴油发动机曲轴。
(图片来源: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