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流量藏江河

文|梁艺凡
2025-11-25

图片来源:图虫

一个眼神的肯定

自网络空间诞生,数字身份便随之出现。到了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亦可将其称为“数字人”。现实人与数字人的联结是那么自然而然。只需上网注册微信、抖音、小红书或快手等平台,便拥有了数字人属性。微信好友即数字好友,不论是通过电话号码、群聊还是名片添加而来,都与现实中是否相识无关。

当下,数字人的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张。最初,我们只能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且仅好友可见。但抖音、小红书、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出现后,发布内容则面向所有数字人。

随着数字人逐渐展现自我,网络空间也随之壮大。在这里,流量成为衡量成功的核心指标,更关键的是,流量能够转化为实际收益。自媒体平台上,失去光辉的明星或许无人问津,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却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焦点,如丁真、王琪、海来阿木、张同学等,爆红前皆为平凡之辈。

普通人在网络中走红或致富的渴望由此被点燃,但获取流量不仅要掌握技巧,更存在诸多偶然。传播学专家指出,多数人在一个视频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3秒。换言之,大部分视频很难被陌生人完整观看。

毋庸讳言,这是极为残酷的现实:很多人成为自媒体平台上的分母,即金字塔的基座,且总量与日俱增。有人不禁发问:这些人连续多年上传视频,被点赞的次数从未超过10个,以至于无法获得算法推荐……他们为何仍乐此不疲?

答案很简单:大多数数字人并不执着于出名。

现实中没有光环的人,在网络中可能依然平凡,但他们的心理层面却在发生积极变化,因为自媒体并非现实的复刻,而是其延伸与拓展。一个重要事实是,点赞者中,既有现实相识的人,也有陌生网友。没有点赞,也不代表未被看见。在这里,“被看见”本身便是一种巨大的满足,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

对很多人而言,只要在自媒体上看到一个肯定性的回应,就足以乐在其中。最初参与竞争的动机,很快被真实的满足感取代。这种纯粹的感受,可以滋润生命、滋养心灵,为线下平凡的人生增添色彩,而非仅仅关乎功利。

释放的出口

人是社会性动物,许多心理满足来自他人的回应,自我表现则是生命力的象征。但也有些人成熟世故,善于收敛甚至以表演替代真实人格,从而打造“人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现实中,任何行为都可能招致截然相反的回应,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还隔着一道名为“嫉妒”的屏障,那是在他人超越自己时,想要破坏对方优越感的欲望。

现实中,个体不但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克制源自人性的欲望,还可能在成长中积累创伤。当表现欲被外界压制后,这种心理创伤会转化为自我压抑,陷入自卑,“内心渴望表达,却无处表达”的矛盾就此形成。在现实生活中,这几乎无解。

自媒体恰好成了表现欲得以释放的一个出口。

表现欲是个体与群体的联结纽带,隐含人性的多种欲望。一旦获得回应,人便能感受到存在感、优越感、尊严感、浪漫感甚至膨胀感。现实生活中,他人对表现欲的回应可以是视觉的,比如回头率与一些非语言交流;也可以是语言上的直接夸赞,比如“你真漂亮”“这件衣服好看”等。

无论是否有点赞,在自媒体平台上皆可视为被看见。我们刷到的各类照片与视频,无论是聚会唱歌还是旅行随手拍,皆是对存在感的彰显和表现欲的展现。

这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毕竟在现实中,展示优越感必须慎之又慎,正所谓“人能容忍陌生人飞黄腾达,却难接受身边人晋升”。自媒体平台上的生活则不同,嫉妒常被转化为羡慕。以老年人唱歌跳舞的视频为例,观众所在意的并非表演多么精彩,而是其所传递的生命状态:“岁月不败美人,韶华不负流年。”看过之后,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点赞。

点赞后的互相关注,即使只是礼仪性的程式化回应,也足以让双方心头为之一震,其中悄然裹着几分浪漫——别误会,浪漫从不限于爱情,它囊括了所有与生活之美相关的情感联结、精神自由与创造渴望,关乎诗与远方的深度与共鸣,是一种向往非凡、渴求创造的内在驱动力,远非鲜花、礼物、烛光晚餐或爱情小说所能框定,而是更为本质的生命美学追求。

自在即正义

由此可见,释放表现欲,也是心理疗愈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数字身份的展现,自媒体消解着个体在现实中的自卑、无助与无奈,还无须承受压力——不必担心谁疏远自己,也不必期盼再次相见。数字人来来往往,网络空间所给予的感受却始终如一。在这里,没有失落,只有常新。

不仅如此,抖音、小红书、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已培育出相对稳定的社交空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内涵早已脱离线下社会角色的限制,转而从性别、年龄、兴趣等角度重新划分。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经营自媒体的目的是“为我所用”,而非被流量与算法绑定。他们或许只是记录一次晚餐、分享一段路边的花开,或是自言自语地聊起今天的心情。这些内容没有精致的剪辑,没有刻意的梗,却因真实而动人。平凡是生命的底色,甚至是生命本身。当我们能坦然记录并分享这份平凡,便已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平凡,抵达一种深刻的真诚与淡然处之的自由。

普通人、自媒体、平凡人生,三者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而现实的图景。人们未必是要逆袭成为网红,而是希望通过自媒体被看见,在分享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那些被镜头定格的寻常日子,或许永远不会成为爆款,却能在某个角落,轻轻触动另一个平凡的灵魂。这种触动不喧嚣、不张扬,却让两个素未谋面的生命,在数字空间里产生了温暖的共振。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甚至比网红、大咖更加自由。后者虽满足了光荣与梦想,却也有被困在数据与期待牢笼之中的惆怅。而普通人,反而拥有“也没什么可失去”的从容,在自媒体中开启心理疗愈,游走于线上线下,自由自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