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农活动上的刘硕(左一)。(受访者供图)
架起一座桥
2021年8月,43岁的刘硕从调兵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来到大明镇团结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这个常住人口仅有50多人的朝鲜族村,留下的多是老人。村民私下嘀咕:来的“小青年儿”能干啥?村干部心里也打鼓:“八成又是来镀金的。”
听到这话,刘硕没多说什么,他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地帮村子里干事儿,大伙儿都能看在眼里。“跑项目协调、跑财政、跑农业农村局,所有农村涉及的政府机关我都跑,能给村里带来收益的事儿,咱都得干。”他说。
除了自己在网上查阅,“娘家”人社局的同事们也被刘硕发动起来,一听说有新的扶农兴农文件下发,就给刘硕“通风报信”。他揣着政策文件,跑来了少数民族专项资金,为村里建起磨米厂,两个巨型粮囤矗立在修葺一新的大院里,看着就气派。“打个比方,在农村看一眼,就知道谁家是‘过日子人’,团结村也给人这感觉。”来村里采访的记者坦言。
村部墙上挂起一张团结村的规划图,这是刘硕对村子的承诺。
农民,最看重的就是土地,但刘硕要“动一动”村里的地,组建水稻合作社。团结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种稻子,但农户各自为战,在粮贩面前抬不起价。“大伙儿觉得抱团取暖不现实,怕自己原有的客户被撬走。”
看着上好的米被运走,最后打上别人的商标,刘硕心疼。
他带着合同挨家去谈:“单打独斗风险大、成本高,抱团发展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得到的回复往往是:“赔了咋办?”
“赔了我包你们!”刘硕斩钉截铁,同时给出优惠条件——只要参加合作社,在村里磨米不花钱,碎米和稻糠留给合作社当报酬就行。
他的底气一半源于各项惠农政策,一半源于自己的“娘家”。很快,在人社局的帮助下,各种资源被引进村子: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从外地引进富硒肥,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开展水稻高产技术培训……但村里引进的新品种“稻花香”,村民却不太接受。
问题的关键在于产量。老稻种亩产可达1300斤。“稻花香”品质更好,但一亩只产800斤。虽说单价高,但万一卖不出去不就赔了?
刘硕没急,他决定用“智慧水稻认养”项目给大家打个样,“江浙一带的订单农业已经很成熟了,他们能搞,咱更能搞。论农产品品质,咱们黑土地优势很大。”
谁来认养?除了朋友之间口口相传,人社局的同事们再次为刘硕搭起了桥,数十亩水稻被认领,最多的一单来自在上海开公司的铁岭老乡,一口气包了30亩。他在稻田里装上摄像头,客户通过APP可以24小时实时查看稻苗长势,满足城市人“我在乡间有亩田”的梦想。
这种订单农业的精髓是私人订制。想要“走量”的,刘硕推荐老稻种,“放心,新米味道都不差”。追求高端的,比如把新米当作年底员工的福利,或者赠送给客户,刘硕就推“稻花香”。肥料也可以在富硒肥和农家肥之间二选一。若是遇上追求纯绿色食品的客户,他承诺人工除草。一年下来,认养的稻田,一斤大米6元起售,每亩增收超千元。
刘硕更重要的任务是,要为全村1200多亩水稻找出路,而不仅是当时只有几十亩的认养试验田。
稻子熟了的时候,刘硕回了趟“娘家”,找到主管后勤的领导:“村里大米不错,咱们食堂来点儿尝尝?”很快,人社局的食堂成了团结村大米的第一个稳定客户,一直到现在。但一家食堂远远支撑不起一个村子的产业,和老同事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后,一个新点子蹦了出来。
从此,调兵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工业园区招聘会上多了一个摊位,不招聘,只卖米,摊主自然也是刘硕。他卖力地向各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各种大米的口感,以及来年水稻认养的价格。一个个生意就这样谈了下来。
“现在一年卖出几万斤稳稳的。”刘硕说。
那阵子,他也常给同事、领导和朋友们打电话——哪个食品加工厂需要优质大米、哪个企业食堂有需求,这些门路都被他摸了个遍。
刘硕车里总备着几箱大米。出门办事时,只要觉得对方有需求便开始介绍:“我们村是市里的水源地,水好米好,吃着也放心……”遇上意向客户,直接打开后备箱看货。
市里、省里甚至外省的推介会、展销会,包括驻村第一书记的直播带货,刘硕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咱们当第一书记的,就是给村里跑腿的,是村里的服务员!”就这样,更大的市场被打开了。
这也让邻村的第一书记过来取经,最终,团结村与邻近的沙后所村、创业村联手组建水稻产业联合党委,三个村子的3000亩水稻连成一片。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打药施肥、统一机械收割,现代农耕场景铺展在这片黑土地上。由此,从种植到加工、包装、售卖,产业链正式成型。
小村再升级
2023年,刘硕的第一个任期结束。他指着村部墙上的规划图说,很多事儿才干了一半,“你拍拍屁股走了,可跟着你干的人咋办?原来承诺过农户的事儿咋办?”
和市委组织部汇报了情况,村书记也帮忙写了留村的申请,刘硕的第二个任期如愿开启。他想得更多的,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村里的起步。“乡村振兴必须产业先行,没有产业带动,村子富不起来。”
几经努力,刘硕为大米注册了“高丽丝”商标,远销京沪苏浙等地,还推出了礼盒装,年销量突破260吨。每公斤比原先多卖五六角钱,也带活了三个村子的经济。他还为村里的大米贴上了溯源码。手机一扫,从育苗、插秧到收割,再到包装出厂,整个流程尽收眼底,团结村的大米故事也传播到千里之外。“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要规模化生产,要有自己的品牌,这直接影响收益。”刘硕说。
第二产业上的新尝试,刘硕放到了食品加工上。之前与合作社签订协议时,留下的碎米和稻糠便是最好的原料——碎米用来制作朝鲜族的传统食品米糕,同时筹划着米酒项目招商。
刘硕心中的第三产业,是民俗文化、生态农业与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的结合。采煤沉陷区改成鱼塘,村民闲置的房屋建成颇具东北特色的茅草屋民宿。每到旅游旺季,民宿小院里游客如织,他们在这里体验朝鲜族民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村子还成了调兵山市的乡村研学基地,刘硕带着孩子们在这里参观朝鲜族传统民居、试穿朝鲜族服装、制作特色手工,让他们惊叹。孩子们还能体验朝鲜族传统食品辣白菜的制作过程,看着普通的白菜在自己的操作下变成了红白相间的特色美食,成就感满满。
2024年5月28日,小村的插秧节拉开序幕。“体验农耕乐趣,传承民俗文化”的主题,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和当地村民。朝鲜族同胞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村口迎客,稻田边,游客卷起裤脚下田插秧,支农博士现场讲解农技,村部大院里打起年糕、跳起舞、展示手工艺品。刘硕带着辽宁工程职业学院电商专业的学生们做直播,通过镜头把团结村的魅力播向远方。
“那天我是主持人。所有的节目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到场的领导尝了我们自己制作的米酒,我们的泡菜、我们的大米都卖了不少。”事情过去了一年多,他的语气依然透着兴奋。
村容村貌也变了。2024年10月15日,刘硕多方争取资金10万元,在团结村修了一条1000米长的柏油马路,方便村民出行。夜幕降临,80盏太阳能路灯亮起。“以前晚上黑灯瞎火不敢出门,现在到处亮堂堂的,出门方便多了!”村民朴大爷的话中透着幸福和满足。刘硕的“娘家”,这些年也一直在村里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帮助打工村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乡村振兴的模样,在村民面前缓缓开启。
4年来,刘硕的努力,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金光南看在眼里:“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翻修村部、建晾晒场、成立加工厂、购买机械设备、发展文旅产业等,申请到的各类专项资金有500万元,让人刮目相看。”
如今,村里人均收入增加35%,村集体两年盈余超过20万元。但刘硕觉得,自己还是那个村里的服务员,只是责任更重了:“你把心掏出来,他们就一定会信任你,你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果实,这比得多少荣誉都更有幸福感。”
如今,合作社运营、客户的维护和资源对接,村民已能接手,他的第二个任期也即将结束。
会干第三个任期吗?刘硕的回答很朴实:“只要组织需要,干到退休都可以。”如果离开,他只要一样东西:村子里所有人的一句话。
那句话是什么,他笑而不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比任何勋章更沉,比满仓稻谷更饱满——那是土地对耕耘者最深情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