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欧洲再度遭遇破纪录高温。英国有研究报告显示,在12个欧洲主要城市中,10天内便出现了2000多起高温死亡事件,逝者多数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欧洲的家庭空调普及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平均仅为18.7%,其中德国仅为3%,英国为5%,远低于美国的90%和中国的85%以上。
一边是高温带来的健康威胁,一边是极低的空调普及率,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欧洲人不爱用空调呢?
天然大空调
展开欧洲地形图会发现,欧洲被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山北的西欧和中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山南的南欧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作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西欧夏季平均气温很少超过25摄氏度,如法国巴黎。而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德国柏林,夏季气温一般在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气候同样较为温和。在这些地方,一年中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通常不足一周。这种气候条件堪称“天然空调”,因而人们没有安装空调的习惯。
另外,即使这些地区白天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夜里也会降到20摄氏度以下,和我国长江流域夜晚仍然潮湿闷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保持房屋夜间通风的情况下,就算没有空调也可以安然入睡。
正是因为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不长,且对夜间睡眠影响不大,人们普遍觉得,只要熬过一年之中少有的高温时段就好了,所以并不需要空调的助力。因此,我们在说欧洲国家空调少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山脉北部的那些欧洲国家。
山脉南部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及希腊等国,就需要承受地中海气候的炎热夏日了。这些国家的空调普及率其实并不低,西班牙是41%,意大利更高,为48.8%。这一普及率虽不及中国大部分城市,但相对于中国高纬度地区,仍然算得上较高的水准了。
欧洲人另一个不愿意装空调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丰富的替代方案。高温天气出现时,大部分欧洲人可能在外度假,家庭的空调需求就更低了。每年7、8月是欧洲人的度假高峰期。据欧洲统计局数据,2023年,欧盟居民三分之一的旅行次数集中在这两个月,而且欧洲人最爱在夏天安排长途旅行,空调装了也没人用。
若是“家里蹲”的日子里赶上高温天气怎么办?只要能解决午后的酷暑,也就没什么问题了。所以对欧洲人来说,去公司工作比宅在家里更舒服。
若气温居高不下,政府还会出台相关措施。比如瑞士日内瓦,市政府会在街头巷尾安装设有降温喷雾器的遮阳棚,并在高温天气为退休人员提供福利,允许他们免费进入泳池和电影院纳凉。
国际能源署能源效率与包容性转型办公室主任布莱恩·马瑟韦就曾表示:“在欧洲,我们根本没有使用空调的传统,因为直到最近,空调还不是主要的需求。”
高价没商量
气候变化的加速改变了这一局面。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显示,欧洲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早在2022年,该机构的研究就显示,欧洲夏季极端高温天气的频率比一个世纪前增加了四到五倍。这种趋势使得传统上适配温和气候的基础设施面临严峻挑战。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准备装空调了,但装一台空调却并不容易。
首先要过“住房关”。如果你居住在一栋历史建筑里,安装难度会非常大。仅法国就有约4.3万座历史建筑被列为保护对象;在意大利,这一数字超过55万。这类建筑开孔会被判定为破坏结构,空调外机可能破坏建筑原貌,所以安装空调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程序,耗时耗力不说,最后还可能被拒绝。
哪怕住的是新建公寓,麻烦也没减少。空调运转的噪声会影响邻居的安静权,哪怕只有几户安装空调,也必须获得邻居们的同意。
走完这些程序,成本又成了问题。空调数百欧元到上千欧元的价格,对比西欧人均2000—5000欧元的月工资,确实不算奢侈。但安装费却远超购机价,通常是两倍甚至更高,如法国、德国等地的安装费用高达1500欧元,在部分地区安装一台空调的总成本可达7000欧元(约合人民币5.9万元)。这让依靠退休金生活、月均收入本就不高的老年居民更是望而却步。
装完空调,问题也没结束。空调是耗电大户,可欧洲的电费偏偏又贵得离谱。一方面,欧洲电力市场的高度分散化推高了用电成本,这种市场的碎片化,导致规模经济效应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终端电价中税收和附加费占比过高,再加上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洲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电价被进一步推升走高。
以德国为例,一台1.2千瓦的家用分体空调,使用1小时需0.468欧元(约合人民币3.9元),若每天使用8小时,月用电240小时,电费为112.32欧元(合人民币935元),占当地税后月均收入(约2800欧元)的4%,在意大利等夏季炎热的南欧国家,甚至可以达到5%。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糟的是,老化的电网还在拖后腿。有报道称,欧洲约40%的配电网已使用超过40年。大量空调的集中使用对电网调峰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用电负荷短时间急剧上升,易引发局部电网过载、变压器过热,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2025年热浪肆虐期间,欧洲个别国家的日用电负荷最高增加了14%,部分地区因电网超负荷停电,电价也随之暴涨。欧盟委员会报告指出,要实现电网全面现代化,适应极端高温和高峰负荷,至少需要10—15年的持续投资和技术升级。电网互联互通不足使问题更加复杂,尽管欧盟倡导能源联盟概念,但各国电网仍相对独立,跨国电力输送能力有限。
冰爽与环保的平衡
不安空调的原因,并非都在钱上。众所周知,环保理念在欧洲的影响颇深。在2023年欧盟组织的“欧洲晴雨表”调查中,93%的欧洲公民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88%的欧洲公民同意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当降至最低,同时冲抵剩余的排放量,以使欧盟到2050年能实现碳中和。显然,空调产生的额外电力负担不利于碳中和目标。
绿色和平组织2024年发布的报告强调,空调制冷剂是强效温室气体,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这些宣传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空调破坏环境的负面认知。法国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玛丽娜·勒庞曾公开呼吁法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安装空调,却迅速遭到法国政府反驳。法国生态转型、生物多样性、森林、海洋和渔业部部长吕纳谢称,空调在应对气候变暖上“适应不足”,不仅耗能和排放高,还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一方面,很多欧洲新建的民用建筑拥有了较好的隔热性能,可借此减少一些对空调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建住房使用了地暖制冷技术,即通过屋顶光伏发电将冷水泵入地暖管道,起到制冷效果。至于贡献最大传热系数的玻璃整窗,欧洲的民用住宅无一例外地配备了外侧百叶窗,甚至是实心木板。在炎炎夏日中,民用住宅宛如堡垒一般门窗紧闭,室内暗不透光并不罕见。
欧洲的一些老房子也自带环保属性。以英国为例,大批住宅建于1900年之前,采用天然石材的外墙拥有比钢筋混凝土更大的比热容,使得室内升温速度远慢于户外环境。
健康观念与文化传统同样影响了欧洲人的选择。许多欧洲人坚信自然通风比机械制冷更健康,担心空调可能引发“空调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和其他健康问题。在南欧等地,源于传统建筑设计的遮阳走廊、厚墙和小窗等被动降温技术仍被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欧洲空调低普及率现象是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政治经济、能源政策、社会文化和观念认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愈发炎热的夏天也开始让欧洲人转变观念。2025年1—5月,中国空调对英国和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20.25%。其中格力空调同比增长35%,其在法国的增长率更是高达68%。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计,欧盟的空调数量将从2019年的1.1亿台增加到2050年的2.75亿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空调厂商也在积极调整空调设计理念,以适应欧洲对于空调安装的限制。比如针对历史建筑的法律限制,中国空调推出了免打孔安装设计;针对欧洲人对噪声的苛刻要求,超静音设计也被最大化地应用到了出口欧洲的空调上。这些技术革新让中国空调进一步打开了欧洲市场。
随着气候变化持续加剧,欧洲正在学习如何在新环境中保持凉爽与环保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