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志愿红

文|关彤
2025-11-25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新一批志愿者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庄严宣誓。

“大爷,您慢点儿,凤凰楼就在前面。”

“小朋友,你知道大政殿前的10个亭子代表着什么吗?”

在沈阳故宫的红墙黄瓦间,在熙攘的游客人潮里,有一抹鲜艳的“志愿红”格外亮眼。他们年龄各异,却用同样的热情与学识,为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这座皇宫400年的沧桑变迁。

这么小与真特别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迪光殿的屋顶上,志愿者李红卫就已身着红马甲,静立在沈阳故宫门前。秋意微凉,她理了理衣领,等待第一批游客的到来。

“沈阳故宫这么小啊,跟北京故宫没法比。”一位刚从大巴上下来的游客嘀咕着,语气中带着几分失望。李红卫没有急着辩驳,而是等大家聚拢后,微笑着迎上前:“您观察得真仔细。沈阳故宫确实没有北京故宫宏大,但您知道吗?这座皇宫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红卫引导众人看向大政殿的琉璃瓦,“您看那黄瓦周边的绿色剪边儿,这可是沈阳故宫独有的,象征着满汉文化的交融。”游客们的目光随着她的讲解渐渐专注,眼中的失望悄然转为好奇。

“我们和讲解员不一样。他们传递的是历史知识,而我们讲述的是自己与这座城的故事。”李红卫的身影几乎日日出现在大政殿前,她熟悉院中梧桐何时抽芽、何时落叶,也知晓哪一处雪景最是动人。一位游客好奇地问:“做这个有报酬吗?”李红卫笑了,指尖轻轻点了点自己的志愿者证件:“全靠一份心意。但您看,每当有人从‘这么小’的不在意转为‘真特别’的感叹,我这心意就值了。”

李红卫刚成为志愿者时,沈阳故宫还未如今日这般热闹。那时一场雪后,整个宫苑仿佛只属于工作人员和盘旋的麻雀。有一天,她看见一位老人对着清宁宫出神,便上前轻声询问:“老先生,需要帮忙吗?我是这里的志愿者。”老人摆摆手:“我就看看,我爷爷当年在这当过差。”那一刻,李红卫突然明白,志愿者要做的不仅是讲解,还有倾听和陪伴。

后来,沈阳故宫渐渐热闹起来。哪怕春节也会人头攒动,大家都穿着喜庆的衣裳,在张灯结彩的沈阳故宫里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志愿者团队也在迎客的过程中变得愈发体贴。他们为冬天排队的游客送上暖心的姜糖水,为夏日里的游客递上消暑的酸梅汤……这些微小的举动让这个古老的建筑群变得温热起来。

近两年,随着沈阳文旅热度持续提升,沈阳故宫迎来了巨大的客流量,志愿者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验票口人手不足时,我们就去检票;讲解员不够时,我们也能及时补位。”团队中的“老大哥”、今年69岁的赵桐森说。

2024年夏天,一位中年游客在文溯阁前突然晕倒,正在附近服务的赵桐森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一边疏散人群保证空气流通,一边用对讲机联系医务室,直到患者被安全送医才默默离开。而这样的守护,在这座宫苑里已成常态。

宫墙内外

从李红卫、赵桐森这样的资深志愿者,到更多新鲜面孔的加入,沈阳故宫志愿者团队正如这座宫殿一样,既有深厚底蕴,又焕发着新的活力。

即将升入高三的丁之乔,2025年暑假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完成了7次志愿服务。她从8岁起就成为这里的小志愿者,9年时光不仅让她收获了深厚的历史知识,更学会了表达与协作。

丁之乔的妈妈鲁玉莹也在她的感染下,于2018年加入了志愿者团队。“最初只是陪女儿来,慢慢地我发现,这件事太美好了。”鲁玉莹说,“每次服务结束虽然疲惫,但那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太棒了。我们母女在这里一起成长,这是非常难得的缘分。”

在沈阳故宫的志愿者团队中,这样的组合并不少见,有母女,有夫妻,有父子,也有朋友。曾有一位退休警察为了“超越”儿子当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而报名加入,有文化宫的舞蹈、声乐老师将艺术带进公益课堂,还有爱好摄影的志愿者自发组成“信息组”,用镜头捕捉服务中动人的点滴。

如今,沈阳故宫志愿者团队已从最初的500人增至800人,涵盖10岁到65岁不同年龄。截至2025年6月,他们已累计服务近8万人次,总时长超过26万小时。

“当初,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不给钱,天天来图啥?”2024年,赵桐森的服务时长达到1216小时,平均每天3小时以上。“我家就住在小西门里,是在故宫边长大的,对这里有感情。退休后,我自然而然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没有多余的理由。”

志愿者人数越来越多,招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每年的招募工作通常在3月末至4月初启动,报名者要通过初试、复试、终选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成为沈阳故宫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2025年,报名成为志愿者的人数高达2347人,最终仅录取60人。

在这60位幸运儿中,10岁的胡紫涵格外引人注目。在学校组织的那次参观后,她便对红墙黄瓦的宫殿“一见钟情”。回家后,她不是简单地说“喜欢”,而是拉着父母查资料、看纪录片,郑重地宣布:“我要去那里做志愿者,把我知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愿望是美好的,但通往故宫的路要通过严格的考核。初试、复试连番考验,这个看着充满稚气的小小身影却拿出了远超年龄的专注和认真。她把大政殿、十王亭、凤凰楼等殿宇的历史要点做成一张张卡片,不厌其烦地背诵,模拟讲解。最终,她凭借流利的表达和对历史的准确理解,成功入选。

真正标志胡紫涵成长的时刻,是她2025年暑假独自站在大政殿前。面对围观的游客,这个身高刚及大人腰间的小姑娘,先深吸一口气,随即抬起头,用清脆又笃定的声音开始介绍:“各位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沈阳故宫。您眼前的大政殿,是我们故宫最早,也是最核心的建筑……”

边界一拓再拓

“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走出宫墙。”每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晨光中,新志愿者们会齐聚大政殿前,庄严宣誓。那一刻,红墙静立,黄瓦无声,只有一句句承诺在古老的庭院中回响。

2019年加入的马铎对此深有感触。如今,他的志愿者身份早已不限于宫苑之内。作为沈阳故宫“流动博物馆”项目的骨干,他时常小心翼翼地整理好一箱箱宝贝,那是精美的文物复仿制品、可以亲手触摸的琉璃瓦片、讲述建筑奥秘的拼图教案。他的足迹遍及辽宁省内的各个社区、企业,而最让他挂心的,是那些特殊的课堂。

在一次前往盲校的活动中,马铎带去了一个可以“感受”的、还原度极高的沈阳故宫模型。“这就是那座大宫殿墙面的感觉,厚重又温暖。”他握着孩子的小手,缓缓滑过索伦杆的模型,从光滑的杆顶到粗粝的石座。孩子们仰着脸,神情从好奇渐渐变为专注与想象。“马老师,我‘看’见凤凰楼的屋顶了!”一个孩子兴奋地说。那一刻马铎感到,历史的壮美并非只能被看见,更能被一颗颗纯净的心所“听见”和感知。

团队中像马铎这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服务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展。他们规划出充满温情的无障碍路线,一路娓娓道来,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尽览宫苑精华。他们化身主播,在镜头前从容地带观众“云游”故宫,让千里之外的中外游客也能身临其境。数字时代为志愿服务的翅膀插上了科技的力量,但他们始终相信,那份面对面的微笑、一句及时的解答、一次蹲下身来的倾听,才是让冰冷的建筑拥有温度的真正源泉。

坚守也于这些动人细节间自然流淌。李红卫过了今年就要“退休”了。11年光阴,她从青丝讲到白发,却笑着说:“只要故宫需要,召必回。”马铎家住浑南,每次往返要两小时,却从未迟到。胡紫涵学着哥哥姐姐们的样子,认真背讲解词,她希望的是为更多游客服务……那一刻,传承有了具体的模样。

11年,近8万人次服务,超过26万小时的奉献。在沈阳故宫,志愿者的故事每天都在续写。他们让沉睡的历史醒来,让红墙内的故事流进更多人的心里。  

 新志愿者代表在宣誓仪式上发言。

客流高峰时,身着“志愿红”的志愿者在故宫关键路口为游客提供清晰的路线指引,有效疏导人群。

 志愿者在无障碍通道旁细心协助乘坐轮椅的游客,确保每一位到访者都能顺畅通行。 

           “五星”胸牌,是志愿者多年辛勤服务与卓越贡献的象征,也代表着沈阳故宫授予他们的崇高荣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