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寄语
我要带头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铸就“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将中国机床的精度推向新的高度。 ——严昊明

11月26日,在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生产车间里,一个身影正忙碌地穿梭其间。这名专注研发高端数控机床的“现场工程师”,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该公司副总设计师严昊明。
机床设计工作看似枯燥,严昊明却甘之如饴。这份坚守,缘于入职时师傅的教导:“设计的价值在于投入生产,好的设计师不能离开车间。”从此,他经常坚守在生产一线,将书本理论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打磨技术、积累经验。
多年来,严昊明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导向,接连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2001年,他为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研发轨道梁专用数控机床。2019年,面对高铁车厢大型结构件加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他主动承担起龙门移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研制任务。
攻关这台长62米、宽7米的巨型机床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其核心难点在于控制薄壁铝合金零件的加工变形。严昊明带领团队日夜攻坚,创新提出“变形补偿加工”技术,指导工人每铣削一刀就精准测量、调整参数,最终完成研发任务。2020年,该产品通过辽宁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高铁机车典型零件专用机床的空白。
奋斗不息,挑战不止。2022年,严昊明担任国家某重点项目技术副总师。该项目是“制造机床的机床”,精度要求远超普通数控机床。在导轨设计中,他坚持自主研制11米超长淬硬滚动导轨,替代进口方案。他说:“硬轨技术能确保机床动态特性更加优良,从而保障更高的加工精度,这样才能制造出高水平的机床。”
严昊明带领团队成员反复试验,累计使用铸件达400余吨。面对一次次挫折,大家没有气馁。历经8个月的艰苦攻关,2023年3月,项目终于取得成功,使我国龙门机床导轨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单人即可轻松推动12吨工作台。
从业30余载,严昊明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25项。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奋斗的脚步仍未停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青年设计人员设计出更多的高端机床,助力我国制造出更多精良的‘大国重器’。”他说。